通過絲線控制,使線獅靈動起來——「寧德霍童線獅」

在中國璀璨的民間藝術星河中,“霍童線獅”堪稱一絕,至今仍保留於閩東歷史文化古鎮——寧德霍童鎮。

“寧德霍童線獅”,是通過絲線控制獅子的動作和表情的一種藝術方式。線獅主要通過頭索、尾索及腮索拉動,使表演臺上的線獅坐立,蹲臥,擺首等,還能含球,吐球,加上燈光變幻,吐雲噴火,打擊樂強弱等配合。大的線獅重40多斤,小的線獅也有20多斤。

通過絲線控制,使線獅靈動起來——“寧德霍童線獅”

寧德霍童線獅

(傳說)

關於線獅產生的歷史有兩種傳說:一種傳說就是泉州的木偶演變下來的,提線木偶是人站在上面提,線獅是在框架後面拉線表演,人在外面拉,表演藝人距離線獅五米多,遠的十米多,動作是根據它演變出來的。另據歷史傳說,隋代諫議大夫、開山大祖黃鞠公曾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當地以舉辦“二月二”燈會的方式來紀念他,線獅表演是“二月二”燈會中最具特色的節目之一。

(特色)

道具——

通過絲線控制,使線獅靈動起來——“寧德霍童線獅”

靈動的線獅

線獅表演之前,從舞臺製作、燈光效果配置到繩子佈局均由人工操作。繩索的穿結是線獅表演的關鍵環節,每一個穿孔動作都必須細緻認真。線獅所銜的球精緻靈巧,大球網筐內套有旋轉自如的小球,小球配有燈光,在夜裡閃閃發光,象徵點點繁星。獅子全身由多種材料製成,以竹篾為框架,裡面填充棉花、布料、橡膠等,獅毛則用特殊的彩色塑料絲製成。經過歷代中國民間藝人的改革,線獅的體積從最初的小如木偶發展到龐大沉重,結構由簡單變得複雜,製作工藝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完善。

形式——

表演者站在臺後提繩子,人距離獅子少則5米,多則超過10米;十數位線獅藝人分成數組,每組中一人為主,其他人為輔,配合無間;舞獅者以不同的節奏或頻率拉扯繩索,表演出獅子的各種動作神態;舞獅者不但要有熟練的技巧,更要有充沛的體力。

通過絲線控制,使線獅靈動起來——“寧德霍童線獅”

精彩的表演

“霍童線獅”通過繩索操縱獅子表演各種動作,集文功、武功於一身,其表演有單獅(雄)、雙獅(一雄一雌)、三獅(一母二子)、五獅(一母四子)4種形式。線獅表演最早是沿途行進,邊走邊舞,後轉為固定臺表演。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實踐性創造,能表演坐立、蹲臥、甦醒、伸展、呵欠、抓癢、搔首、舔毛、蟄伏、依偎、跳躍、奔竄、上柱、下地、鑽穴、出洞、登山、跳澗、越嶺、飛騰、迴旋、翻滾、喘氣、顫慄、怒吼、咆哮等動態,光是表現獅子戲球,就有尋球、追球、得球、踩球、咬球、爭球、搶球、抱球、拋球等動作。獅子所有的這些動態表演,全憑藝人們集體的操縱和密切的配合加以實現。

陳姓線獅的表演靠音樂的指揮,音樂用鼓、鑼、恰恰三種,雄獅表現勇猛的時候,要往上跳時,鑼鼓就打得特別激烈,母獅出臺表演舔毛的時候就溫順點,鑼鼓就會慢一點,按照音樂來指揮,調子一般為鏘咚鏘。因為表演者動作要統一配合,就需要靠鑼鼓來指揮。

(傳承)

2004年3月,蕉城區文體局召開了“保護霍童民間民俗探討會”。邀請政協委員、學者等參加會議,通過廣泛交流看法和建議,以此來深入研究如何保護霍童線獅這一民間藝術。2004年12月,區文體局派出專人到霍童鎮,對霍童線獅、紙紮等民間藝術、手藝進行初步性普查,並收集霍童線獅傳承藝人的口碑,故事等。

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霍童鎮文史機構對霍童線獅文化進行了挖掘,截至2008年,已經整理出版了六本相關地方文史叢書,並在保護傳統的“二月二”燈會基礎上,舉行霍童鎮3·18農業五新推介會,吸引外來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