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者聯盟」的娛樂資本論

“復仇者聯盟”的娛樂資本論​剛剛在內地上映的《復仇者聯盟3》,票房輕鬆突破15億人民幣。該片內地首週上映成績僅次於《速度與激情8》,為影史第二,在超級英雄片範疇則高居第一。提前劇透一下,這一部劇有點小悲傷,因為《復聯3》完全拋棄了既往漫威英雄無往而不勝的橋段,諸多英雄紛紛隕落,連奇異博士與蜘蛛俠都未能倖免。這可能就是漫威電影的魅力所在吧,總會讓人出其不意,總會知道怎樣去戳中觀眾的痛點。而戳中痛點之後,帶來的就是票房,就是巨大的收益。這麼多漫威英雄紛紛落幕,有人說這是因為演員們年紀大了,無法再繼續扮演這些容顏不老的超級英雄;還有人說是演員合同到期了,無法續約。其實,這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還在於漫威強大的商業邏輯。漫威最早只是一家老牌的漫畫公司,創立於1939年,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漫威角色,像海王納摩、美國隊長等都創作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但一直到1996年,漫威才成立了“漫威影業”,而且一開始的運作並不成功,差點倒閉。一個手裡掌握著那麼多超級英雄的公司,一個在內容生產方面無人能及的公司,卻拍不出一部賺錢的片子,想想也是鬱悶。一方面,由於並不掌握製片權,漫威漫畫改編成電影之後往往被改成了爛片,像《神奇四俠》、最初的《綠巨人》等都不成功。另一方面,即使有的漫威漫畫被拍成了很成功的真人電影,但錢不是被漫威賺走了。像《X戰警》、《蜘蛛俠》系列雖然大賣特賣,可僅靠版稅分成的漫威只賺到了索尼、福克斯的零頭,這讓“內容提供者”漫威很不是滋味。痛定思痛,漫威決定繼續向銀行貸款、要回100%的自主權,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超級英雄銀幕形象。正如漫威工作室當時的的頭兒,阿維·阿拉德所說的那樣,“我們希望能夠掌握我們角色的命運,我們想自己決定什麼時間、什麼方式、什麼手段,把他們搬上大熒幕”。2008年《鋼鐵俠1》在北美橫空出世,這個全新改造的形象,本身就是富豪,自己會製造各種裝備,且詼諧幽默,很符合新時代觀眾的口味,票房獲得空前成功。最關鍵的是,當該片結尾,神盾局長尼克·弗瑞登場,這意味著,漫威已經超越了《鋼鐵俠》系列電影,而在整合旗下眾多超級英雄人物,有步驟有計劃地下一盤很大的旗。自此,漫威開啟了自己的漫威宇宙系列。2012年,匯聚漫威諸多超級英雄的《復仇者聯盟》隆重登場,更令該片在商業上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最賣座的漫威電影,這也意味著漫威宇宙電影的概念開始成熟並走向全面佈局。而在漫威宇宙中,也別以為奇異博士、蜘蛛俠死了,故事就結束了,漫威還會源源不斷製造其他超級英雄或是讓他們在下一部中分分鐘復活。總之,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會不斷給觀眾製造驚喜或者驚嚇。其實,反套路是推動漫威不斷往前走的一個重要因素。超級英雄電影,往往遵循著一個約定俗成的成長套路,大都從凡人成長為英雄,謹守著失敗——拯救——成功的故事套路,期間,輔以各種眼花繚亂的武器裝備、特異功能和輕鬆幽默的對話。漫威電影卻力圖在每一部電影中都融入新元素,例如,《美國隊長1》是按照戰爭片來拍的,《美國隊長2》就是諜戰驚悚片。這次的《復仇者聯盟3》,主角紛紛離場,也是一種反套路。畢竟,經過近10年的發展,難免演員老去、情節雷同,一些粘合度不高的觀眾在審美疲勞之後可能會離席。這種反套路讓主角犧牲掉的操作,總會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培養起用戶的粘性。漫威的逆襲成功,也讓對手們羨慕不已。由此,華納兄弟影片公司也試著利用DC漫畫打造一個DC擴展宇宙;此外,他們還將在2020年推出《哥斯拉大戰金剛》,把《哥斯拉》與《金剛》聯合起來,試圖打造一個“怪獸宇宙”。而中國方面,一些導演也開始探索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宇宙模式”,像陳思誠就提出了“偵探宇宙”的模式,但是就目前來看,中國的版權保護及項目開發,很難做出相對長遠的規劃。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商業電影,總是在試圖迎合觀眾、迎合資本,而缺乏自己的思索與敬畏。

我們離著自己的宇宙模式,貌似還挺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