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國保檔案(二十九)—壺關天仙廟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天仙廟,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晉莊鎮莊頭村東。坐北朝南,一進院落佈局,東西22.23米、南北69.81米,佔地面積1551.88平方米。據廟內碑碣記載,創建於宋代,明崇禎二年(1629)、清康熙十年(1671)、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咸豐五年(1855年)皆有重修,現存正殿為元代遺構,其餘建築為清代遺構。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門、獻殿基址、正殿,兩側分別對稱有鍾、鼓樓,東、西耳殿。為國務院公佈的第七批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天仙廟被當地百姓親切的稱為“奶奶廟”,這個稱呼在當地是一個慣例,只要廟裡供奉的是女性神仙就會被稱作“奶奶廟”,“奶奶”和“天仙”?感覺反差還是挺大的!

拾階而上,首先看到是歇山頂的山門,面寬三間,進深五檁。歇山頂的山門比較少見,漂亮吧,所以當地有句諺語:莊頭有個好山門,集店有個好戲樓。門口的石獅對村裡人來說意義非凡,因為當地人有認獅子做乾爹、乾媽的風俗,所以經常有人來給石獅燒香、掛紅。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山門前的國保保護標誌碑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山門斗拱,五踩飛雲樓雙下昂,螞蚱形耍頭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山門兩側照壁東側書“來者心城”,西側書“有求必應”。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照壁前出廈,精美的仿木結構磚雕,幾何勾連紋飾邊,簡潔大方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門楣上“體物而不可遺”。源自《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意思為: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山門兩側為夾房、鐘樓、鼓樓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院景,兩進院,穿過對稱有致的東、西廊房、廂房和松樹,可以看到正中的正殿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懸山頂,灰布筒板瓦,採用元代流行的移柱造手法,很明顯的看出簷柱和金柱不在一條軸線上,增大了明間尺寸,讓第二排金柱露出來,在視覺上也更有層次感。柱頭只有通間的大額枋,用材碩大,拙樸自然,簡結有力,充分體現出了元代人粗獷奔放的審美觀。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還要反覆強調的是元代的廟宇修繕觀,柱子是大家施捐起來的,我想這也是面對今天我們龐大的需要維修的古建築的根本出路和解決之道。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覆盤式素面柱礎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柱頭斗拱五鋪作雙下昂,琴面昂,螞蚱形耍頭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正殿樑架四椽袱壓前乳袱用三柱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四抹斜格眼隔扇門,裙板和腰間都是素面,簡單大方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時間的痕跡,讓每一個細節都是年輪的圓圈,有一種夢幻穿越的感覺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歷代重修碑碣,還有一通乾隆五十二年(1786年)“移風易俗”碑,內容主要是對賭博進行約束和懲罰。碑中雖然反映的是當時不好的社會風氣,但需要合社來約束這件事情,首先說明當時是一個富足和穩定的經濟社會狀態,人們普遍生活安逸,這和當下也是一樣,人們富足了,那麼面臨著就是精神上的寄託和需求,就會產生畸形的解決途徑。其次說明賭博的壞處已經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它產生的副面影響,和現在賭徒們應該是相似的,會去偷盜搶劫、坑蒙拐騙、掘人墳墓等,以致家庭破裂,妻離子散,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那麼以社這種組織形式為主的地方豪紳們就需要維護傳統的儒家禮、義、廉、恥的道德基礎,維護正常的男耕女織的生產秩序,才會約定成俗,勒石以記。還有這塊碑沒有放在其它地方,而放在廟裡,也體現了大家對“天仙”的信仰和尊崇,正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以神的力量來達到對道德和行為規範的約束。

长治国保档案(二十九)—壶关天仙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