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

HIFI秀 全时的HIFI秀场 HIFI文化的交流平台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感谢LS3/5A玩家提供的图片

在数次展示活动中亮相,我们的Lune Diamond音箱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和好评。我曾经说过,Lune音箱在设计时,我的脑海里曾经涌现出我接触过的无数对书架式音箱,而Lune音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哪一种,它的诞生正是我们的追梦结果。

所以,我想把我进入发烧音响圈超过20年以来,在中国大陆曾经流行过的若干书架式音箱做一次总结和回忆。

我和很多发烧友曾经无比向往过这些音箱,它们有的依然还在发光发热,有的已然是明日黄花。不管怎样,它们都曾经是带给我们梦想与热望,欣喜与困惑的好东西。从发烧友到音响媒体从业者,再到一个音箱产品的创业者,我对这些曾经的经典一直充满了敬意、欣赏与好奇。我相信,我们的产品正是在吸收了这些前辈的雨露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为什么会是书架箱呢?因为很多年以来,我也曾经是一个书架箱的爱好者,自己购买过很多款书架箱,在杂志社工作之后(《视听博览》与《高保真音响》),更是接触和使用过不计其数的书架箱,深感这个门类花样繁多,精彩之处数不胜数。我是一个听音范围很广的人,所以严格地说,只有优秀的落地箱才能满足我的要求,但是限于使用环境,大多数时候还是在听书架箱,而设计过关,表现优秀的书架箱,是可以出色的还原好各种类型的音乐的——这一点不用怀疑,我们的Opus 5和Lune音箱就是很好的例子了。

让我重新唤起对经典书架箱的敬意和回忆的,还有十几天前的一次经历——一个交往多年的广州朋友让我帮他去北京的一个经销二手音响的地方聆听和挑选一对LS3/5A音箱。我听到这个要求的时候内心是拒绝的——这么多年来我听过了若干次LS3/5A音箱,不同的搭配和环境都有,但是很少有打动我的。

但是这个朋友非同一般,我在广州周道先生手下工作时,我们都是《试听博览》的写手,我刚刚来北京时还住在草桥的地下室,这个朋友来北京时鼓励过我坚持下去,这些都留在我的青春回忆中。出于感激,我必须去完成这个任务。

那天一共听了五六对LS3/5A,价格从一万五六到十六七万,搭配的器材是Naim的Nait 3 CD机,EAR 834L电子管前级和 BTH的一对EL34管子的推挽放大的分体小后级放大器。让我深感意外的是,价格最贵的两款并没有打动我,但是其中有某品牌的两对3/5A,在播放蔡琴的歌曲时,那种极具沧桑感的嗓音,细致的感情表达,真的是在其它音箱上很难找到的,非常感人!这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这款经典音箱,也有了重新整理一系列经典书架箱的想法。我们的第一款产品就从LS3/5A开始讲起吧。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当天的试听环境和设备,因为房间面积很小,所以使用LS3/5A很合适

大约在1990年代中期,大陆的发烧音响市场热度迅速升温时,有几本音响类的月刊前后创刊,如1993年创刊的广州的《音响世界》,1994年创刊的北京的《高保真音响》和成都的《试听技术》,以及之后的上海的《现代音响技术》等。那时候,LS3/5A就是这些杂志上的常客了。加上偶尔能买到的港台杂志上,也是连篇累牍地不断地提到这对音箱,所以,即使没有听到过,LS3/5A也早就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了。

我曾经在《高保真音响》杂志供职十几年,这本1994年的创刊号,封面广告就是一对LS3/5A。而1997年Rogers公司周年时推出的对纪念版的钢琴漆外饰的LS3/5A广告,我也印象深刻。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笔者供职了十几年的一本杂志,它的创刊号封面就是LS3/5A

关于这对诞生得比我还早的音箱,已经有太多的文章介绍过了,我也不再重复那些基础知识了,只说一下我对这款产品的一些感受和认识:

一、LS3/5A在华人发烧圈里特别流行,在内地发烧圈更是有神一般的地位,说是被炒作也好被神话也好,其它音箱都没有这个待遇,这是如所周知的了,为什么那么多音箱产品中,只有它会有这个特殊待遇呢?我觉得有深层次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内地最初的发烧经验都是来自于港台,港台流行什么唱片什么器材,内地肯定也会走红,特别是香港对内地的影响更大,因为不止有音响媒体的推波助澜,而且还有大量的音响器材其实中国总代理都在香港啊!香港人均居住面积狭窄,所以小型音箱特别流行;加上受英国文化的影响,所以很多英国名箱都是先在香港流行,后来又推行到内地。

第二个深层次的原因是,纵使LS3/5A有很多缺点,但是它在搭配得当时,播放邓丽君和蔡琴时有特殊的味道,十分吸引人,而这两位正是华人音响圈里流行不衰的女神,只要看看她们的头版CD和黑胶的价格就知道了,凡有华人处,必有这两位的歌声流传,LS3/5A光凭这一点,就能在华人发烧圈里所向无敌了——我见过不少烧友,家里器材不少,但是唱片不多,反反复复播放的就是邓丽君蔡琴。所以在可见的未来,LS3/5A依然还会受到追捧。

而离开华人发烧圈,没人听邓丽君蔡琴了,LS3/5A的热度也就低了很多。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感谢LS3/5A爱好者提供的图片

二、LS3/5A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设计初衷是为了BBC(英国广播公司)用在转播间里的语言监听用,所以要求体积小,易于摆放,对声音的要求首先是中频清晰准确。而LS3/5A的许多设计被推而广之,成为很多小型书架箱的一个标准——比如1英寸高音+5英寸中低音的配置,分频点大致在3kHz等;不光如此,LS3/5A注重中频的设计思路也是后来很多书架箱沿袭的。现在看来好像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考虑到它设计于40多年前,在当年的确是有其先进性的。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不同版本音箱里使用的分频器元件品牌不同,也是造成声音表现不同的重要原因

三、LS3/5A采用KEF产的T27软球顶高音和B110聚丙烯类振膜的中低音单元,橡胶折环。这两款单元现在看来素质平平无奇,乏善可陈,但是别忘了那是40多年前的喇叭单元啊!LS3/5A的分频器设计复杂,但是重点注意了中频的清晰度和表现力,所以在搭配得当时,它的声音并不昏暗。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找不到清晰大图,笔者只好把我桌上的那对“电脑音箱”拆开来拍了........

四、资格老一点的发烧友都知道当年有一句名言是“有钱玩瑞宝,没钱玩3/5A”,说明当年LS3/5A并不是昂贵的东西。但是若干年过去了,LS3/5A的价格却在不停地上涨,现在如果你听到有的LS3/5A要卖六万八万一对,千万别惊讶,因为在华人发烧圈里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还有卖价十六七万的LS3/5A........

为什么当年昂贵的瑞宝书架箱没有涨价,二手价格跌了不少(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瑞宝等更是严重贬值),而LS3/5A却能逆风翻盘,价格暴涨呢?除了播放邓丽君蔡琴的独特韵味,我觉得和当年它采用的低音喇叭毕竟耐用有不小的关系——B110使用的不是当时流行的纸质振膜,而是性能更加稳定的聚丙烯类的当时是“新材料”,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它的折环是橡胶而非当时流行的泡沫——你看看目前的瑞宝音箱,很多的低音单元泡沫折环烂掉,振膜开胶,不能正常使用,你就会明白当年的一个小小的差异,导致了几十年后的巨大区别..........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瑞宝的早期音箱曾经是笔者心目中的白月光........

五、虽然有多个品牌在生产如KEF、Rogers、Harbeth、Chartwell等,但是各个品牌的LS3/5A的声音都有细微的不同,而且同一品牌下不同年代的也有些微区别。而这些不同,既有不同品牌的差异,也有不同年代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和年代不同,喇叭单元的细微差别有关,也与各个厂家使用的分频器元件品牌的不同有关。所以最后的办法是多对比多试听,才能找到合适自己口味的那一种;

六、LS3/5A的圈子里曾经有过许多流行的说法,有的话在现在看来就比较可笑或者可疑。比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听人说“白肚脐”(低音单元音圈防尘帽外圈有白色的涂胶)最好,现在看来这就是很牵强的说法。但是有些说法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比如早期的15欧版本声音更好。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这就是所谓的“白肚脐”3/5A,现在看来并不算出色,但是曾经很受追捧

七、LS3/5A更适合用电子管机器搭配,如果不愿意使用胆机的,那很难找到合适的推动它的音箱。另外,300B搭配LS3/5A并不见得合适,驱动力不足带来的是不够饱满和有密度的声音。当然如果只是听听一些简单的音乐,那也无妨。

八、LS3/5A在搭配合适、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声音并不糊也不慢,并不是“古老昏黄”的声音。当年这对音箱是设计用作语言近场监听的,所以它的中频的清晰度是很好的,特别是考虑到它的设计年代,殊为难得!

九、说到“中频好”会让人想起另外一个品牌,ATC,他家的SCM,SCM两款经典书架箱的中频也很有特色。但是,它们的声音和LS3/5A是有很大差异的。ATC的中低音单元振动质量很大,灵敏度也很低,所以虽然在大功率的驱动下可以得到很浑厚饱满的中频人声表现,但是它们的人声不如LS3/5A的活跃清晰,风格不太一样的;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同样是以中频著称的两款书架箱,但是个性有所不同,LS3/5A适合女声,ATC擅长男声

十、说到LS3/5A的短板,我倒不认为高低频延伸不足和效率不高是大问题,因为这毕竟是诞生于四十多年前的产品,那时候对高低音延伸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而且这么小的音箱,又是密闭箱,低音要求高也不现实。我觉得LS3/5A的真正短板,其实是在使用黑胶、开盘带等音源时,可以感受到比较明显的微动态和信息量的不足——不过,英国音箱,特别是那个年代的产品,对于这些项目的表现其实都不是太好。所以在CD流行的整个八九十年代里,也正好是LS3/5A的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当然一定会有人反驳说他使用LS3/5A听开盘带都很好都没有问题,我觉得其实音箱的好坏差异是要对比才知道的。就像我们没听过LS3/5A时,可能觉得用影院音箱听蔡琴那也是极好的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播放此类黑胶唱片,就能明显感觉LS3/5A的短板——信息量和微动态

十一、LS3/5A是有一定的使用要求的,比如听音的面积大小、摆位、器材搭配乃至音乐类型的选择等。如果您在这几项里选择有点不对,那可能听到的会是让人失望的声音。LS3/5A的声音并不是厚和糊的,在泛中频区域内还是有很好的清晰度的,但是若是追求很高的解析度,它不太能让人满意,但是对于一般的歌曲和室内乐的重播还是有独到之处的,声音的密度和韵味都不错,没有瑞宝那种娇艳和高贵感,但是有一种亲切和深入人心的成熟感,比较打动人心。

听过很多种搭配,我还是觉得使用电子管机器最为般配,比如一些声音细致的EL34推挽机器。当然如果是素质更好的大功率的三极管甲类后级,我想声音会更好,比如我在展会上搭配Lune音箱使用的北京X坐标的GM70合并式电子管机,我就很想试试,我推测效果应该很好。LS3/5A是书架箱,同样对脚架也有一定要求,这和很多书架箱也一样的,不过我家里的某款LS3/5A就是直接放在电脑桌上当电脑音箱使用的,贴墙摆放,音箱下垫了点东西,偶尔听听电脑上的CD抓轨文件也没有明显的不妥——或许是考虑到对它的要求不高吧,它的体积实在太适合摆放在电脑桌上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音响展上用来搭配Lune音箱的GM70电子管机,我想用来推LS3/5A会很好

十二、LS3/5A的名气太大了,所以也有很多小音箱是冲着它来的,无论是它停产前还是停产后,风格截然不同的,或者故意向它靠拢的都有,反正和LS3/5A沾点边的都会好卖。当然如果是档次明显比它高的就不用去碰瓷了——比如世霸的“小名琴”和瑞宝的各种小音箱,从来也都不会和它扯什么关系。反而是价位接近的,从Harbeth的P3系列到Spendor的S35系列,还有早已见不到的Rogers的几款音箱,都说是LS3/5A的替代品——当然谁也替代不了谁。这些音箱我都听过,包括各种连喇叭单元都不同了的LS3/5A“复刻版”,其实都不太像,但是有些方面其实做得是比LS3/5A真身还好。从设计上来说,其实没必要去照着LS3/5A做——这就好比第一个邓丽君或者王菲是无可取代的,但是模仿她们的人都让人记不住。

从以前的发烧友、音响媒体从业者到现在的音箱产品的创业者,这么多年了我看LS3/5A的角度也在变化。我从来没有觉得它是一个多神奇或者有多大魅力的产品,但是我觉得它是一个幸运儿也是一个启迪者,它对后世的很多产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华人音响发烧圈里的影响力更是根深蒂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还会一直红下去,即使是它的单元和元器件经历了几十年而逐渐老化,很多第一次听到它的人也还会激动不已。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这是两张10年前的图片了,当时的活动吸引了很多人

我第一次听到它大约是在1995-1996年,在贵阳的一次音响展上,那时候距离它设计出来时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又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它依然那么红,真的是常青树级别的了........不知道当年设计出它的团队有没有预计到这一点?有没有想到它会在万里之外的中国有这么高的地位呢?

在慨叹之余,我也深感要做出经典的产品,一定要满足某些需要,走在时代前面,而且要做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个真的很难,但却是我们平均律音响的努力方向。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BAE

北京国际音乐音响展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书架箱(1)——华语发烧圈永远的话题:LS3/5A

品质·兴趣·时尚·感受

HIFI是一种情怀 唤醒耳朵不容错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