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芒萁——兒時做飯的雜草

鐵芒萁(拉丁學名Dicranopteris dichotoma,英文名OldWorld forked fern),別名芒萁骨、芒萁、小裡白。蕨類植物,芒萁草屬於蕨類雜草,適合生長在PH值4.5-5.0左右的酸性土壤上,適合種植該種植物的土壤一般增施熟石灰改良土壤。常見分佈分佈於我國廣東、廣西、海南、雲南東南部及臺灣,閩南地區以及印度南部、斯里蘭卡、中南半島、馬來西亞的低至中海拔山地的路邊開闊處、丘陵坡或松樹林下。

形態特徵

植株

植株高達3-5米,蔓延生長。

根狀莖橫走,粗約3毫米,深棕色,被鏽毛。

葉遠生;柄長約60

鐵芒萁——兒時做飯的雜草

釐米,粗約6毫米,深棕色,幼時基部被棕色毛,後變光滑;葉軸5-8回兩叉分枝,一回葉軸長13-16釐米,粗約3.4毫米,二回以上的羽軸較短,末回葉軸長3.5-6釐米,粗約1毫米,上面具1縱溝;各回腋芽卵形,密被鏽色毛,苞片卵形,邊緣具三角形裂片,葉軸第一回分叉處無側生托葉狀羽片,其餘各回分叉處兩側均有一對托葉狀羽片,斜向下,下部的長12-18釐米,寬3.2-4釐米,上部的變小,末回的長只3釐米,披針形或寬披針形;末回羽片形似托葉狀的羽片,長5.5-15釐米,寬2.5-4釐米,篦齒狀深裂幾達羽軸;裂片平展,15-40對,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通常長10-19毫米,寬2-3毫米,頂端鈍,微凹,基部上側的數對極小,三角形,長4-6毫米,全緣,中脈下面凸起,側脈上面相當明顯,下面不太明顯,斜展每組有,小脈3條。

葉堅紙質,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無毛。

孢子

孢子囊群圓形,細小,一列,著生於基部上側小脈的彎弓處,由5-7個孢子囊組成。

主要價值

  1. 觀賞
    價值:芒萁具有觀賞用途。
  2. 編織手工藝品的材料:它的葉柄可以拿來編織成各式各樣的籃子或其它精巧的手工藝品。
  3. 芒萁是水土保持及改良土壤的好幫手,根莖匍匐橫走於土壤表層,生長快速。具有水土保持的功效,也是火災後可以急速復原的植物。
  4. 用於栽培靈芝的優良草本植物,實驗表明,用芒萁栽培出的靈芝有效成分多糖肽的提取率最高是段木靈芝的3倍,而其藥理作用與段木靈芝有類似功能。
  5. 天然染料。可以提取色素做天然染料用。
  6. 大量生長於酸性紅壤的山坡上,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該植物對生態條件的考察具有重要意義。
  7. 藥用:中藥的運用上,芒萁的根莖及葉可治凍傷,且一年四季都能採集利用。性味:枝葉、根莖:甘、淡。效用:枝葉:清熱解毒,袪瘀消腫,散瘀止血。治痔瘡,血崩,鼻衄,小兒高熱,跌打損傷,癰腫,風溼搔癢,毒蛇咬傷,燙、火傷,外傷出血;燙火傷;毒蟲咬傷。
    藥用驗方:1、治尿道炎、小便澀痛不利:芒萁骨(葉柄中間的白色髓)30g,水煎服。2、治陰部溼癢:先用千里光、臭牡丹、金銀花藤各適量,煎水洗;再用芒萁骨根9g,研末,調入千里光膏內擦患處。

延伸閱讀

到爛泥衝"割魯基",勾起了多少郴州宜章桐木灣人的昔日往事!

鐵芒萁——兒時做飯的雜草

魯基

走進媽媽的“割魯基”時代!

“日頭一出千條須,阿妹上山割魯基。魯基割得多,家婆笑呵呵。魯基割得少,骨頭麥渣罵得倒。罵呀盡幾罵,肚裡想得化,只怨爺哀窮,愛捱咁細嫁。”---《割魯基》偶然看到這個源自客家的割魯基歌,感到無比親切,雖然我不是客家人,但割魯基,對我們那個年代的人來講,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鐵芒萁——兒時做飯的雜草

魯基

魯基,俗稱:鐵芒萁(一種蕨類植物),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由於遍佈山野又方便收割,易於曬乾且燃燒起來火勢旺盛,因而作為主要燃料被農家普遍使用。在過去,農村普遍使用大口灶,配上大鍋頭,煮飯,炒菜和煲熱水全都離不開它。郴州宜章桐木灣所屬的爛泥衝,滿山都長滿了魯基。

鐵芒萁——兒時做飯的雜草

魯基

沒有嬌美的身姿,沒有木蘭花的香味,只有瘦長的身幹

為了解決“燒”的問題,勤勞的農村女性視“割魯基”為己任。

鐵芒萁——兒時做飯的雜草

農村火灶

割魯基看似簡單,做起來卻不易,是個十足的手藝活,它有一道複雜的工序:

工具

鐮刀、鉤繩、棕繩、竹竿(或兩頭尖的擔杆)。

鐵芒萁——兒時做飯的雜草

工具材料

有些地方用竹篾,我們那用棕繩的比較多

前期準備

為了捆綁魯基時更加緊實,我們一般用棕繩捆綁(我們當地叫籮索)。亦或者就地取材,拿鐮刀割下小樹枝、竹子,用來捆綁魯基,不過這需要一些技巧。要找有些韌性不容易折斷的樹枝,如果樹枝不夠長,還要接起來。然後用一頭扭成一個圈,再用另一頭穿過這個圈,把魯基捆緊。

她們會早早起床或是前晚事先將鐮刀磨得又利又滑,這樣割魯基才能好像一陣風吹過一樣,全面倒,又快又多。

鐵芒萁——兒時做飯的雜草

魯基

上山

鐵芒萁——兒時做飯的雜草

魯基

等到農閒又是晴天的時候,勤勞的桐木灣婦女就會想要去本村的山嶺爛泥衝割魯基了,她們常常不會單獨行動,左呼又喊,結伴而行。很快鄉村的道路上就集結了一群扛竹竿的隊伍,竹竿尾上都纏著鐮刀、棕繩,就像是一群整裝待發的專業隊伍,說說笑笑、嘻嘻哈哈地上山。

到了目的地,隊伍便散開了,一人一個山頭,找到魯基長得茂盛且地勢不陡的地方,悉悉沙沙地開鐮了。只見她們迅速彎腰亮鐮刀,鐮刀所到之處,草紛紛倒下,左手趁勢攬住,就像收割稻穀一樣,動作輕巧連貫、嫻熟自如,猶如風捲殘雲,轉眼間,山上一大片 便成了空地,變成了一堆堆的魯草。

如果渴了,就用雙手捧起爛泥衝清甜甘冽的麻石山泉喝下。

鐵芒萁——兒時做飯的雜草

魯基

待感覺割得差不多了,她們才停下來,將一堆堆的魯草收集在一塊,用棕繩或就地取材砍下的小樹枝捆起來,捆綁成大小相當的4捆,再用鉤繩將兩捆綁在一起,這樣魯基不但緊實,而且竹竿(或兩頭尖的擔杆)插進去後在路上行走時不會滑下來。待一切完畢,就大聲呼朋引伴,“克回喲”,聲音此起彼伏,如果有人還不夠,就會幫她湊夠一擔,然後一行人就挑著魯草悠悠地往2裡外的家趕。

她們在擱著滿滿的不下百幾斤的兩大捆兒魯基的時候,也總不忘趁機在山裡尋找,看看有沒有什麼野果子,比如土茄子,可以順便帶回去,給自己的孩子當零食吃。

後期

把魯基挑回家後,由於還是青草,不能燒,便讓太陽曬幾天直至曬乾。然後把乾燥的魯基堆到雜房或屋簷下雨水淋不到的地方儲存起來,以作備用。一些勤勞的婦女,有時連屋簷下、雜物房都不夠她們放魯基。

鐵芒萁——兒時做飯的雜草

魯基

鐵芒萁——兒時做飯的雜草

燒灶火

斗轉星移,滄桑鉅變,山鄉在變。如今,人們普遍以石化氣、天然氣、沼氣和電,使用煤氣爐、沼氣灶、電飯煲等現代化炊具,在大口灶裡燒魯草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勞苦功高的割魯女再也不用上山割魯基草了。然而,這些桐木灣婦女在過去的日子裡上山割魯草所凸顯出來的頑強拼搏精神和刻苦耐勞的優秀品質,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坎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