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飛機上的航炮拆下來給步兵平射,對敵方步兵和裝甲車坦克會有什麼傷害?

李多多多多多多多多丶


傷害極大!但是實際比例比較明顯,地面上使用它的就不是步兵了,而是炮兵!

首先,目前世界上的戰機使用航炮基本都是口徑30mm以上。以A-10攻擊機的機炮作為例子見下圖:

看到沒有,這基本上是一個比裝甲車輛大小的存在了。因此,在地面上使用這樣的武器時操作人員除去炮手外,都會在配備額外3-4人負責,瞄準、裝填、移動等其它工作。航炮發射的炮彈也是個頭好大的速射彈藥,地面供給時絕對達不到飛機發射的速率。以上都是航炮地面使用時的缺點。

但是,目前將航炮高射速的特點繼承下來後,“小型化”的速射機槍,也是步兵班組超喜愛的壓制武器,典型的就是美軍M134速射機槍。

其實,所謂航炮並不是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上專有的武器。二戰以前使用的基本是步兵的機槍和重機槍安裝在戰機上。隨著戰機裝甲的使用,各國逐漸開發出專用大口徑的機關“炮”。基於航空特點,航空用機槍或者機炮自動化程度較高,後座力較低、射速密集。不過這些特點是相對於飛機這個大物件而言的,本身使用到地面後的問題就是一個字:大!步兵扛不動,車載就是自行火炮啦!

美軍T-249 37mm火炮系統


軍武數據庫


效果與地炮中的機關炮的差別很有限,基本都是同源同根,而且航炮大多在連續射擊以及散熱等方面有自身的問題,所以效果反而不見得特別好。

從一戰末期開始,航空槍炮便在高射速和遠射程上做文章。前者最大的問題來自於散熱以及槍管或炮管磨損問題,好在航空槍炮的載彈量較小,已經就算射速很高,但實際上也打不出去幾發。散熱問題最初通過風冷或者說空冷方式解決,相對地面上當時通行的水冷方式,空冷結構相對較輕,在空中散熱效果也不算太差。但現在的高射速航炮大多又採用了液冷方式,因為動輒一分鐘射速1500發往上,風冷很難及時帶走發射產生的熱量。例如蘇制GSh-30-1為代表的單管高射速航炮,如果一次將150~200發的備彈全部射出,炮管將會直接報廢。而像美國人的GAU-8作為航炮是嚴格限制只能進行1~2秒的爆發射速連續射擊,以避免對槍管造成磨損。

GAU-8同時也是海基“守門員”系統的主炮,但是並沒有相應的陸基型號,PGU-14 / B本身是一款相當不錯的30毫米穿甲燃燒彈,但3900發/分的射速其實顯得有些過度消耗彈藥,而且其尺寸比一般的A級轎車還打,各種底盤扛著都費勁。

不過M134在悍馬等高機動車上表現也還是挺不錯的。說起來,各國都很少專門研製一款“只能”用在飛機的上的特殊高射速火炮,肯定會將彈藥、炮身等方面的潛力挖掘乾淨,這才是最大限度降低武器裝備使用成本的方式。


強武堂


現代戰機的航炮,第一個是“對空匕首”作用,也就是導彈類武器射完了仍然有還手可能,就想兩名陸軍戰士對戰,主要靠槍,但是沒子彈了還有匕首可以威脅到對方不至於被隨意揉捏。實踐證明,現代高速戰機以航炮攻擊空中機動目標,命中概率很小難度很大。第二個作用,或者說更重要的作用,則是對地突擊(航空術語戰機打擊空中目標稱為攻擊,打擊地面目標稱為突擊)。航炮普遍炮管相對長、射速快、彈丸初速大,並且炮彈是曳光彈、穿甲彈、燃燒彈穿插編排,從空中對地面射擊,飛機速度加上炮彈速度,使其具有極大動能,可以擊穿幾乎所有主戰裝備頂部裝甲。即使卸下來平射,射速高且初速大加上彈丸類型混排威力仍遠超大部分反器材武器。威力麼,請參照小口徑高射炮打裝甲車輛想象(高射炮主要依靠彈丸在目標附近爆炸燬傷目標,航炮卻是兼具穿甲、燃燒效果,直接命中目標的毀傷效果對比可想而知)。


引擎37


二戰的時候很多航炮起源都是小口徑反坦克炮,比如斯圖卡背德國37反坦克炮,二戰後期坦克裝甲越來越後,小口徑反坦克炮以經無法打穿坦克前裝甲了,但是坦克為了機動性頂部裝甲薄弱,(現在坦克也一樣)於是把小口徑反坦克炮,裝在了飛機上取得空前好的效果,不過隨著反應裝甲,和反坦克導彈的應用飛機上的航炮以經無法打穿坦克裝甲了,慢慢被導彈取代,飛機上的航空炮,也只能打打飛機,輕裝甲目光


戀溪123


航空武器的射速超高,一般比同級地面武器高五到十倍左右,在地面上用意味著彈藥浪費嚴重;但是航空武器對武器重量和後座力的要求又比地面武器嚴苛得多,意味著它們的成本昂貴,用於地面不划算。所以把航空武器用於陸戰的例子不多,多屬於臨時拆配代用性質,軍隊是不會有計劃地這麼浪費資源的。航空武器地用,除了射速高和彈藥消耗大這兩條特點(小心過熱這屬於正確使用方法,不計),其他例如彈道、單發彈藥威力與地面武器差別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