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戏曲演剧艺术要彻底摆脱生存危机 , 除了优化外部环境之外 , 还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自身“ 可持续发展”的均衡结构。
就其生存形态而言, 当下戏曲演剧形式大致可以分为“ 民间戏曲”“ 市场戏曲”和“ 学术戏曲”三大类 。
“ 民间戏曲”主要包括那些与百姓生活发生直接关联的戏曲演剧艺术 。作为“ 民间艺术”的一种 ,“ 民间戏曲”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很难区分”的特点 。目前, “ 民间戏曲”大多集中于都市之外的地区, 其性质基本介于民间生活仪式和业余演剧艺术之间 。这种演剧形式, 以南方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演出最为典型 。比如 , 在号称“南戏”之乡的温州, 戏曲观演依然是人们婚丧嫁娶 、寿诞庆祝 、丰收庆典等重要人生活动的基本内容。这样的演出 , 大多采取比较原始的商业运作方式 , 通常由“ 戏贾”(即民间演出经纪人)经营 。一场“ 民间戏曲” 的演出程序大致是:需要举行某演出活动的村子或个人 , 找到一个“ 戏贾” , 然后由戏贾请来一个专业或者业余的演出剧团(通常剧团只负责演出 、不负责售票);演出结束后 , 由出资者(一般为家有喜事 、想唱大戏的村民)付给剧团和“ 戏贾”一定的报酬。这种小规模的商业演出, 带有明显的个体性、零散性和自发性 , 属于比较典型的“ 民间艺术” 。
与民间性、自发性演出相反, “ 学术戏曲”带有明显的学术探讨性质 , 是一种“ 反自然” 的演出形式。在此, 本文拟用“ 学术戏曲”这一概念 , 来概括目前戏曲演出中以学术探讨或艺术探索 为主导的部分。这类戏曲是为了实现某一理念或艺术设想, 由某些专业人立刻意进行的 。近年来, 此类演出中较有代表性的演出方式有“ 小剧场京剧”“ 南戏系列工程”和“艺术型戏曲”等 。其中, “ 小剧场京剧”以《马前泼水》为代表 , 主要探讨如何借助小剧场方式增加京剧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南戏系列工程” 以南戏传统剧目《张协状元》的重新上演为主要代表。这其实是一种以剧场演出方式进行的学术探讨, 旨在深入探索如何在当代继承或恢复古老戏剧的传统 。而“ 艺术型戏曲”则以《徽州女人》为代表。该剧在艺术创意 、剧本创作 、舞会呈现等各方面均有较为明确的艺术追求, 是一部很难“ 复制”“ 移植”的个性化作品 。
“ 市场戏曲”是目前剧场戏曲的主导类型 , 其创作宗旨首先是为了赢得一定的票房收入 。在此类演出中, 无论保守、创新, 还是两者兼具 , 所有的艺术尝试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不过, 由于存在强烈的商业驱动力, 这些艺术实验大多是在全面衡量后才进行的, 故有时也会取得一定的艺术成就。“ 贺岁京剧”《宰相刘罗锅》的成功即在于此 。为了赢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 促使这类戏曲演出往往在艺术上也会有所突破。
事实上 , 当前任何一种戏曲演出类型都无法离开经济和市场的制约:“ 民间戏曲” 的演出离不开“ 戏贾”的中介作用, “ 学术戏曲” 的价值要在成功的商业演出之后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因此, 这三种戏曲类型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
理清三种戏曲类型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 是探索如何建构戏曲生产“ 生态平衡”结构的前提 。为了使戏曲发展形成资源再生性格局, 未来剧场戏曲发展的“ 生态”结构, 大致可以形成一个“ 大金塔” 式的戏曲发展结构模式 , 即上层──学术戏曲构成的先导动力层 ;中层 ──市场戏曲构成的中枢动力层;下层 ──民间戏曲构成的原生动力层 。这之中 , “ 民间戏曲” 位于最底层。这意味着:一方面, 目前“ 民间戏曲”在整个剧场戏曲的发展格局中, 并不具备优先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 , 由于它具有粗朴、自然的艺术特质 , 因而在自发的“ 生产 ─消费”关系中 , 可以获得更多的创造自由和动力 。事实上 , 在城市戏曲面临愈益严重的生存危机时, “ 民间戏曲”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据统计 , 在城市剧团数量急剧缩小的同时 , 民间剧团却呈现出一种稳步上升的态势。这种状况, 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 民间戏曲”的活力。而且, 更为重要的是, “ 民间戏曲”在艺术上始终保持着与中国民间生活的密切联系, 艺术创作的资源十分丰富。于是 , 有论者开始倡导戏曲“ 民间化” , 呼吁戏曲演艺界到城市剧场之外的“ 民间”去寻找广阔的生存空间 。在特定情况下, 这未尝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但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戏曲/ 中国传统演剧艺术的现代转换问题。
故此 , 发挥“ 民间戏曲”的“ 资源库”作用, 才是建构合理、高效的戏曲发展生态结构的基础 。换言之, 为了使戏曲艺术赢得更大的生机, 应该提倡从“ 民间戏曲”中汲取艺术资源(甚至剧团经营或演出营销的成功经验), 而不是简单的“下乡”演出。目前, 由于中国社会“ 城市化”进程在加快, 真正的农村正在逐渐“ 消失” 。另外 ,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 原始的社区性的艺术行为” , 它对精英艺术/ 高雅艺术始终具有一定的依附性 。
综上所述 , “ 民间戏曲” 应该以“ 基础资源库”的形式, 对戏曲的整体发展起一种潜在的推动作用 。而“ 学术戏曲”因其对艺术独创性的创意追求, 在性质上与通常所谓“ 高雅艺术”相类似 , 故可充当戏曲发展的“先导”动力 。不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社会环境会以某种“ 压力”的形式作用于戏曲艺术整体 。受其影响 ,“ 市场戏曲”在一定时期内仍会是戏曲发展的主要模式 。而且 ,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 , “ 民间戏曲”与“ 学术戏曲”要发挥各自的作用 , 也必须借助于“ 市场戏曲” 的形式 。从这个角度上说 ,“ 市场戏曲”在未来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中 , 起到的就是一种“ 中枢”作用 。
以“ 市场戏曲”为中枢 , 发挥“ 民间戏曲”的原生动力作用和“ 学术戏曲” 的先导动力作用 , 这样, 剧场戏曲的发展才有望建立起一个生生不息、良性循环的动态结构 。
————————
金元浦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教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导
“元浦说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目标在于速递文化信息、传播深度思考、汇集文化创意产业的业界和学术精英,搭建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閱讀更多 元浦說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