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m!這座最小網紅「山」萌翻了!

作為一名地質勘探人員,

對山總是有種愛恨交織的情感。

高聳入雲、巍然屹立,

山的形象神聖且不可侵犯。

翻山越嶺、長途跋涉,難以征服,

有時只能望而卻步。

你知道嗎?

我與喜馬拉雅總差一步之遙!

0.6m!這座最小網紅“山”萌翻了!

喜馬拉雅一角

近日,一座被稱為全國最小的山——“靜山”

著實火了一把!

這徹底顛覆了大山在我心中偉岸的形象。

“靜山”位於山東濰坊的壽光市,西南8公里孫家集街道與馬家莊之間,

被稱為全國最小的山,遠近聞名!

可是有外地人慕名來爬山,

往往會找不到地方!

因為,

“靜山”位於一片農田裡……

0.6m!這座最小網紅“山”萌翻了!

“靜山”真面目

0.6m!這座最小網紅“山”萌翻了!

就連活了百歲的老人也表示從沒見過這樣的山!

通常大家想到山,都是高高聳立,巍峨雄壯,

否則哪能稱作山呢!

0.6m!這座最小網紅“山”萌翻了!

但是這座“靜山”,連小土丘都算不上,根本就是一塊石頭大小!

0.6m!這座最小網紅“山”萌翻了!

“靜山”東西長1.24米,南北寬0.7米,最高處距地面0.6米,以“小”聞名遐邇,引來不少遊客前往參觀。遊客戲稱,這是他們爬過最輕鬆的山。“前一秒上山,後一秒下山,如果腿長一步就能跨過”。

據瞭解,就是由於長期以來不再增高,所以得名“靜山”。它是山東壽光最高點,相對海平面海拔38米,也是壽光境內唯一的山,千百里坦蕩平野中,一山巔微露頭角兀然而立,十分奇特,壽光縣誌對它還進行了記載!

如今,靜山已經成為縣級重點保護單位,壽光市文化局制定了三項保護措施:

一是,不準對靜山進行深挖;

二是,不準在靜山附近搞建設;

三是,防止個別人砸山取石。

因為壽光境內沒有山,靜山的出現“驚豔”了當地人。

攝影愛好者、市民賈冠禮說,“在壽光這片平原上,靜山這個凸起的小山頭甚至比庭院中的假山還小,但仍然讓我們壽光人欣喜,每次回老家我都習慣到靜山拍個照片”。

哈哈,難怪,物以稀為貴也是情理之中。

賈冠禮拍攝的靜山四季:

春天的靜山靜靜地躺在麥苗地中

0.6m!這座最小網紅“山”萌翻了!

夏天的靜山把連片麥田戳了個“窟窿”

0.6m!這座最小網紅“山”萌翻了!

秋天的靜山已經藏身於豐收的田野難以尋找

0.6m!這座最小網紅“山”萌翻了!

冬天的靜山蓋上了白雪,似乎顯得更加嬌小

0.6m!這座最小網紅“山”萌翻了!

壽光市博物館前館長鄭濱海表示:“民國期間,有些人認為靜山不是山,是塊石頭,派人到現場挖掘,但很久也挖不到底,就認為是一座山了。1958年,再有人前往挖掘,也是沒挖到底,證明這就是座山。”這些歷史的記載,支撐著鄭濱海的觀點:靜山是山,只是大部分山體埋在土地之下。

原來如此!據悉,“靜山”上有南北向的水紋4條,地表以下逐漸擴展龐大,莫測其深。清末將境內劃為15個區,內有以靜山命名的“靜山區”。現在的“靜山路”也是以此命名的。

可不能小看這座山啊!人家非常有名有歷史呢!

也有人說了,以後很有可能把“靜山”打造成一個旅遊景點,帶動全村經濟呢!

一切皆有可能

我想說,厲害了,我的靜山!

山怕出名豬怕壯!靜山出名了,同時也引來了不少網民和新聞記者們的關注。大家都恨不得挖地三千尺,一探究竟呢!

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專業從事環境地理學研究的呂建樹博士稱,“憑藉大部分山體埋在地下,就認為它是山,這種判斷不準確,或者說不嚴謹。”地下隱伏的基岩在地面出露的情況很多,而它們都不是山。

呂建樹博士並沒有實地考察過此“山”。根據圖片,他做出了該石塊“像石灰岩”的判斷。同時他認為,壽光南部是大範圍的魯中石灰岩山地,出現這種岩石是可能的。

中國地理學會地貌與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委員張祖陸教授等若干位老專家,他們一致認為,靜山是不是山,需要“實地考察探勘後才能得出結論”。

壽光市博物館副館長王德明對此次“靜山”走紅持謹慎態度。他稱壽光市的相關部門從來沒有對靜山進行過系統、全面的勘測,所以“它是一座山,還是一塊石頭,目前存疑”。

至於村裡準備將靜山打造成旅遊景點的想法,王德稱不應該著急。如果將來經過勘測後靜山確實是一座山,他將義不容辭地推動這個項目。“它要是山,才有價值。”

靜山到底是不是山?結論有待進一步考證。等待往往是漫長而痛苦的,結果也可能會讓人唏噓。其實,不論靜山是山與否,我相信她那悠久的歷史,美妙的故事,耐人尋味的溯源,別具一格的風景,洋溢出的神秘,早已深深地留刻在當地人的心裡,在他們心中,靜山就是一座山,一座巍然屹立於廣闊平原裡的大山,是大自然賦予他們的天然瑰寶。也許這才是靜山真正存在的意義。

在學術上,嚴格定義的“山”按高度可分為高山、中山和低山,一般認為“高山”指山嶽主峰的相對高度超過1000米,“中山”指其主峰相對高度在350米至1000米,“低山”指主峰相對高度在150米至350米,如主峰相對高度低於150米,就難於形成山嶽景觀,只能稱為“丘陵崗地”。同時,自上而下,一般的山可分為山頂、山坡和山麓3部分;按成因可分為構造山、侵蝕山和堆積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