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一招远胜舌战群儒,是说服孙权抵抗曹操的关键却鲜为人知

诸葛亮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那段成为彰显诸葛亮口才的经典桥段。因为小说《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这段描写写的太过于形象具体颇具文学观赏性,所以如今这个故事被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可是真正的历史上舌战群儒是不存在的,诸葛亮成功说服孙权抵抗曹操跟舌战群儒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因为诸葛亮的这一招坚定了抗击曹操的信念的。

诸葛亮这一招远胜舌战群儒,是说服孙权抵抗曹操的关键却鲜为人知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刘备在退守江陵路上被曹操追击的时候,被打得惨败,无奈之下逃到江夏下与刘表的儿子刘琦会合。当时的荆州只有刘琦镇守的这一个郡在抵抗曹操,其它的大部分地区都被曹操接手,当下情势对刘备极为不利,如果孙权与他一起抵抗曹操还有胜算,如果孙权也学刘刘琮投降曹操,转而和曹操一起进攻自己那刘备就凶多吉少了。就在刘备担心的时候孙权派来的使者鲁肃来到了刘备面前,鲁肃代表孙权来表达要和刘备一起对抗曹操的意愿,刘备于是就派诸葛亮作为自己的使者去出使孙权处。

诸葛亮这一招远胜舌战群儒,是说服孙权抵抗曹操的关键却鲜为人知

在孙权阵营中很多人面对曹操的压倒性优势,表现的非常恐惧,发表投降观点。而主张投降的人占多数,以张昭这个孙权阵营最具影响力的人为首,虞翻、步骘、陆绩等人也是投降派的中流砥柱。在诸葛亮未到的时候孙权就开会讨论过是否投降曹操的事,当时大部分人都是主张投降的,鲁肃这个主张抵抗的少数派在众多投降派的会场都不敢发表意见,趁孙权上厕所的时候偷偷私下跟孙权说出自己要坚决抵抗曹操的态度。其实当时孙权也想抵抗曹操,只是面对太多投降派不好开口而已。这时诸葛亮的作用就要发挥了。

诸葛亮这一招远胜舌战群儒,是说服孙权抵抗曹操的关键却鲜为人知

诸葛亮到了孙权这里后,和主张抵抗曹操的鲁肃天天在一起研究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支持抗曹主张。他们每天都去到处游说孙权阵营中的要员,不断鼓舞主战派的士气,拉拢中立人士一起加入主战派。虽然刘备处于劣势,但曹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把刘备杀掉或者测底赶出荆州,而刘备一直在和曹操为敌。这个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坚定了诸葛亮和孙权阵营主战派的决心,也是诸葛亮说曹操没有多么了不起的依据。

诸葛亮这一招远胜舌战群儒,是说服孙权抵抗曹操的关键却鲜为人知

在诸葛亮看来曹操控制荆州没有那么彻底,曹操在荆州并没有站稳脚跟,荆州有很多人是采取观望态度并不是真心的臣服于曹操。曹操劳师远征水土不服,又不善于水战,孙权可以凭借强大的水军优势上下一心,在加上刘备和刘琮兵马,是很有胜算的。诸葛亮能在孙权阵营遍布投降派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口才,成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拉拢大部分人成为主战派,这才是诸葛亮说服孙权的绝招。最后孙权敢于砍掉桌角大喊:"谁若再敢发表投降言论就格杀勿论",也是因为现在大部分人都认可诸葛亮观点的这个原因。

诸葛亮这一招远胜舌战群儒,是说服孙权抵抗曹操的关键却鲜为人知

而所谓的"舌战群儒"是不可能发生在真正的历史上的,因为即便是当今社会的一些名人都很少因为自己的某个观点和别人不同就和别人面对面的争辩谁是谁非,更何况诸葛亮和张昭这种政治家呢?就拿现在国与国的外交人员会面,也没听说过谁和谁面对面的舌战的事,更没看见谁把谁说的理屈词穷。因为政治上的事不是比谁的口才好,而比的是实力强弱,比的是赞成你观点人数的多寡,正所谓"人言可畏,唾沫也能淹死人"。当时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者,而张昭作为孙权阵营的重要官员,他们都具有很高的身份,他们说的话是两个政权之间的政治洽谈,不可能会当面的互相争论。最重要的是"舌战群儒"在正史中没有任何相关的记载。

诸葛亮这一招远胜舌战群儒,是说服孙权抵抗曹操的关键却鲜为人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