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縣:推廣秸稈還田技術 秸稈不燒轉爲土壤肥料

玉林廣播網7月12日訊

(記者陳敏)

目前,正值早稻成熟收割時期。容縣以此為契機,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將秸稈粉碎化為土壤肥料,改變露天焚燒秸稈的處理方式,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近日,容縣十里鎮楊外村、容西鎮仙江村一望無際的田野裡,一臺臺收割機來回穿梭,正繁忙作業:收割機勻速靠近水稻,水稻便倒下,稻穀和秸稈便分離,同時秸稈在這過程中被粉碎,灑落到田間;待全部收割完成後,收割機靠邊停下,稻穀便嘩嘩地從機器倉中流入袋子中。據初步統計,容縣早稻種植面積有24.9萬畝,預計畝產量達到450公斤,總產量約為1億1000多萬公斤。

在一派豐收的現場,一群特殊的人員也在忙碌著,他們是容縣農機局農機安全監理站的工作人員。在早稻收割之際,他們通過發傳單、現場講解的方式,大力宣傳、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普及秸稈綜合利用知識和技術,並對已經安裝了秸稈粉碎裝置的收割機逐一進行登記,或告知未安裝粉碎裝置的收割機業主依法安裝秸稈粉碎裝置。

今年以來,容縣加強了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認真貫徹落實禁止露天焚燒秸稈的政策要求,大力推進秸稈粉碎還田技術。秸稈還田是一項培肥地力的措施,秸稈經過收割機粉碎之後,讓其在田裡自然腐爛,等到耕田時再把腐爛的秸稈翻到土壤裡,肥沃土地,達到增肥增產的作用,同時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機構。這不僅實現了處理的機械化,也改變了露天焚燒秸稈的舊習慣,減少大氣汙染,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