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泠七弦上,古调传千年——诸城派古琴

泠泠七弦上,古调传千年——诸城派古琴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尽人皆知

琴棋书画中藏着人人渴望的悠然

但若细问琴何为是?

大多只是茫然

自古齐鲁为礼乐之邦

就在这齐鲁大地之上

有一支古琴艺术流派

奏响过不同凡响的灿烂乐章

这便是诸城派古琴

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

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风雨后

于清末民初萌生的一朵奇葩

这传遍华夏的丝竹古韵

见证诸城派古琴的岁月今朝

泠泠七弦上,古调传千年——诸城派古琴

跨越千年兴衰往事

泠泠七弦上,古调传千年——诸城派古琴

▲诸城派古琴主要代表人物 王宾鲁

古琴跨越数千年的时光

七弦之上流淌过无数文人雅士

寄情风月的精神弦歌

也见证过俱往矣的世间绝响

如今在岁月绽放

古琴,又名“琴”,亦称“丝桐”,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是中国古代最受尊崇的乐器,其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

泠泠七弦上,古调传千年——诸城派古琴

诸城既是“诸城琴派”的故乡,又是中国古琴的发源地。诸城古琴称“山东诸城派古琴”,又称“琅琊派古琴”,早在4300多年前,出生于诸城诸冯村的虞舜就善于制琴、弹琴。《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诸城既是“诸城琴派”的故乡,又是中国古琴的发源地之一。诸城派古琴形成于19世纪中叶,历经几代琴家的探索、交流、吸收、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诸城特点、风格、技巧和特有曲目传谱的古琴流派。

传承之路多风雨

泠泠七弦上,古调传千年——诸城派古琴

遥望历史长河

古琴与文人雅士的不解之缘

几乎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

然而诸城派古琴的传承之路

却是在风雨中前行

诸城派古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出生于19世纪初的王既甫(字浦长,1807-1886)和王冷泉(字雩门,1807-1877)。二人所弹奏的许多独特的诸城派琴曲如《长门怨》、《秋风词》等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二人的琴学渊源有异,王既甫师承虞山派,王冷泉师承金陵派,因此他们的演奏风格也有所不同,诸城派古琴最初的传播仅限于诸城境内。

19世纪后半期,王溥长之子王作祯琴艺超越其父,和王雩门被称为琴坛“诸城二王”。王作祯表弟王露,师从王作祯学琴,与王作祯、王雩门并称“诸城三王”。

泠泠七弦上,古调传千年——诸城派古琴

宣统三年(1911),王雩门嫡传弟子王宾鲁被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古琴导师;民国八年(1919),王露任北京大学古琴导师。诸城派古琴进高校,推动诸城古琴传向全国。

但是到了20世纪后半期诸城古琴在诸城本地曾一度传承乏人,甚至销声匿迹。据诸城派古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培芬回忆说:“80年代初我成立了‘文革’后的山东第一家琴社——山东古琴社,免费传授古琴,但效果不佳。那时候为了留住一个学生,我不仅不收学费,还留学生在家里吃饭,甚至向学生赠送古琴。即便是这样,还是很难留住学生,大部分人直接把琴送回来了。”直到进入21世纪,诸城古琴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08年6月,诸城派古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1月,诸城派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如昔贤所云:琴道几绝矣,然天不欲绝此道也。琴道不传而传。

丝竹古韵遍华夏

泠泠七弦上,古调传千年——诸城派古琴

诸城派古琴走过传承风雨终复响

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韵

谱写了一首首撼人心悬的乐章

于虚实沉浮里保留风雅情愫

诸城古琴的立调体系是以三弦为宫而以律吕命调。其艺术风格细致、含蓄、质朴、流畅;节奏固定、标准统一,划分节奏并附有简谱。诸城古琴以《长门怨》《秋风词》《关山月》为独有曲操。琴谱有王冷泉辑《琴谱正律》,载琴曲21首;王既甫、王心源、王秀南祖孙三代相传的《桐荫山馆琴谱》,载琴曲16首;王露辑《玉鹤轩琴谱》,载琴曲30首;王宾鲁传《梅庵琴谱》,载琴曲14首。

泠泠七弦上,古调传千年——诸城派古琴

▲王宾鲁 《梅庵琴谱》

经过历代琴家的探索,诸城古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刚中带韧,密中见疏,实中有虚,一气流转,重而不滞,既以丽密深曲为特征,又具空灵回荡之美。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气卷风云,韵缀繁星,以超然的姿态绵延于中华文明之中。

泠泠七弦上,古调传千年——诸城派古琴

古琴乃古代所谓的“载道之器”

非音乐艺术范畴的“乐器”所能局限

伏羲作琴、神农作琴

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嵇康刑前仍从容不迫奏《广陵散》

抚琴言志,寄托情思

诸城派是中国古琴四大琴派之一

与虞山派、广陵派和川派

共同演绎古琴艺术的高韵雅致

如一缕幽香浸润着历史与文化

在时间流转之中传递着真善美的意义

(注:图文整理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