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頭條關註:萊西木偶闖市場

人民日報頭條關注:萊西木偶闖市場

7月9日,《人民日報》關注山東非遺“萊西木偶”。萊西木偶歷經2000多年,如今創新劇目、研發衍生品,勇闖市場。報道全文內容如下:

初見萊西木偶藝術團團長姜玉濤,他就帶著記者在他的萊西木偶藝術館轉了一圈。

“這是1978年在萊西岱墅出土的西漢時期的大木偶,身高193釐米,各個關節均可活動,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個頭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木偶實物,有‘天下第一偶’的美譽,我這藝術館裡的大木偶是仿製品”,姜玉濤指著藝術館裡一尊用玻璃隔離起來的大木偶說,“有了它才有了今天的木偶戲,萊西也因此被稱為木偶戲的發源地之一。”

人民日報頭條關注:萊西木偶闖市場

歷經2000多年,萊西木偶興盛過,也近乎絕跡過。如今,作為非遺項目萊西木偶的第五代傳承人,姜玉濤在思考怎樣讓萊西木偶活起來、火起來、傳下去。

“傳承人越來越少,差點就失傳了”

據介紹,就木偶而言,在我國,主要有杖頭木偶、布袋木偶、提線木偶三大類。萊西木偶戲所用的木偶屬於杖頭木偶,其木偶身高0.6米至1米不等,傳統木偶頭部多是以實木雕刻而成,內藏機關,嘴眼可動。也因如此,木偶比較笨重,機關較少,動作不夠豐富。這也是萊西木偶戲發展的短板之一。

人民日報頭條關注:萊西木偶闖市場

“木偶戲,在戲劇當中屬於特殊門類。”姜玉濤隨手舉起一個木偶邊表演邊介紹,“演員左手舉主杆,用來控制木偶頭部、面部的動作;右手執操縱桿,負責兩隻胳膊還有手上的各種動作。看木偶表演,實際上就是看演員表演。”姜玉濤說,演員演的好壞決定木偶戲出彩與否。就萊西木偶戲而言,表演時講究舉功、捻功和步功。舉功要舉得穩;捻功則是操作機關,控制各種動作要準;步功則能體現木偶比較大的動作。

“目前,據我瞭解,除了萊西木偶藝術團,山東寧陽還有一對老夫妻會木偶戲,傳承人越來越少。”姜玉濤深感責任重大,“當年,萊西木偶戲差點就失傳哩!”

倪奉先,萊西木偶第四代傳承人,也是姜玉濤的師父,16歲開始接觸木偶表演,20歲左右就帶著十幾人的木偶戲班子表演傳統木偶戲。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的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對傳統藝人而言,市場之路不好走,木偶戲就漸漸淡出大眾的視野,倪奉先的木偶也鎖在櫃子裡很多年。直到2008年,萊西木偶戲被普查民間文化的萊西市文物管理所發現,就此得到了一定的保護和傳承。

2010年5月,現為萊西木偶藝術團導演的呂旭東找到當時做電腦配件生意的姜玉濤,“知道你喜歡傳統文化,帶你去看個景兒。”木偶栩栩如生,唱腔專業地道,姜玉濤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倪老爺子看我比較活泛,也想把他的絕活傳給我。”姜玉濤就這樣接棒,成為萊西木偶的第五代傳承人。

“孩子對木偶感興趣,那就多創作些兒童劇”

2012年,姜玉濤改組成立萊西木偶藝術團,並建立了萊西木偶藝術館,主要展示萊西木偶歷史淵源、木偶製作工藝和木偶表演藝術。至今,他已經投入近200萬元。

木偶戲的傳承,沒人不行。劇團現在有10多個專職演員,“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面手。”姜玉濤說,導演不僅要導戲,還要做泥塑;女孩做木偶穿的服裝,“我從小跟我爹學的木匠活,就做雕刻。”

“木偶製作、劇本編寫、劇目編排等,我們樣樣都會。”劇團演員展曼曼笑言自己是一名女漢子,“就連演出搭臺、吊帷幕也要自己幹。”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劇團人手的掣肘。“好在我們這兒都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這令姜玉濤比較欣慰。在他看來,只有不斷創新,木偶戲才能走得長遠。現在創新的紙製偶頭採用“翻模”技術,轉向靈巧輕便、便於控制,機關多樣,動作也更加豐富。

對於木偶戲的表演,萊西木偶藝術團也從戲曲為主轉向兒童劇,充分挖掘兒童市場。“孩子對木偶感興趣”,姜玉濤說,“那就多創作些兒童劇。”團隊在改良老劇目的同時,還創作出七八個新劇本。

人民日報頭條關注:萊西木偶闖市場

木偶戲,往往有帷擋,人在幕後操縱木偶,木偶在上面表演。觀眾好奇木偶是怎麼被操縱的,不少小孩會偷偷到幕後去看。“抓住觀眾的好奇心,我們的木偶表演就成功了一大半。”據姜玉濤介紹,現在他們從幕後逐漸走向臺前。比如,萊西木偶藝術團把四川變臉藝術融入木偶戲中,操縱木偶的演員和木偶同時變臉,“這項絕活在新西蘭表演時,場下觀眾尖叫聲連連,直呼神奇。”姜玉濤說,借鑑其他劇種中的新奇元素,也讓木偶戲有了新的生命力,藝術團還走出國門,到美國、日本、新西蘭等國演出。

“走市場之路是共識,關鍵是如何走才對路”

人民日報頭條關注:萊西木偶闖市場

“談到傳統表演藝術,走市場之路是大家的共識。”姜玉濤坦言,關鍵是如何走才對路。他剛從新西蘭回來不久,“真過癮,一連演了9場。”姜玉濤沒想到,語言障礙被木偶的肢體語言消解了不少,外國人也能看懂,還挺受歡迎。

國內市場也在好轉。萊西木偶藝術團每年有五六十場演出,基本能夠盈虧平衡。“只要有演出需求,藝術團都會去表演。先活下去,讓演員們吃上飯,才能謀下一步發展。”姜玉濤說。

展曼曼是學農學的碩士研究生,畢業之後來到萊西,一看到木偶就動了心,到現在已經6年。“收入不多,但我很喜歡,我也相信萊西木偶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展曼曼說。

“他們的工資才2000多元,還是太低了,靠興趣和情懷留在這裡。”姜玉濤說,用待遇留人,是他下一步奮鬥的目標。

萊西木偶藝術團與萊西木偶藝術館在一起,這裡既是排練的地方,也是展示木偶藝術品的地方,唐三藏師徒四人、白雪公主、芭比娃娃等木偶都放在陳列櫃上。“這些都是小號木偶,便於兒童把玩,也可以出售。”姜玉濤說。

靈感來自一次兒童劇表演,不少家長問能不能買個木偶給孩子玩。“對孩子來說,我們的木偶太大太重。”姜玉濤說,“而且純手工製作的木偶單個成本要五六千元,家長們肯定也接受不了。”為了將木偶小型化,降低成本,姜玉濤聯繫了一家玩具廠,批量生產小號木偶。往後,只要去演出,姜玉濤就帶著這些待售的小木偶,每個能賣100多元。“第一次就賣了五六千元。”展曼曼說。現在,銷售小木偶已經成為藝術團收入的重要來源。

人民日報頭條關注:萊西木偶闖市場

對於未來,姜玉濤特別希望有一個固定的小劇場,還打算依託木偶藝術館,用藝術展覽、手工體驗等吸引人們關注木偶戲,繼續研發、營銷衍生品。“我還想建木偶動漫基地,讓木偶動漫在電視、網絡上播放,我這胃口是不是有點大呢!”姜玉濤笑著說。不過,思路清晰的他,沒準能在市場上為萊西木偶蹚出一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