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再一次進入搶籌區間?

中國平安:再一次進入搶籌區間?

由於“毛衣”戰摩擦影響,A股這幾個月的情況急轉直下,作為壓艙石的中國平安(SH:601318),也出現一定幅度的調整。

但我們應該看到,影響更多的來自心理層面。保險行業高成長性變了嗎?中國平安基本面變了嗎?都沒有。

當前中國平安的股價為58元附近,市值1.07萬億元,估值已經進入相對低估區間,理由有如下幾點:

  1. 基金爭相配置;
  2. 中國保險行業還有二十年的黃金時期;
  3. 平安自身的三點核心競爭力與低估值。

機構爭相配置

春江水暖鴨先知,有投資價值的公司(特別是大公司)總會被機構爭相配置,持續不斷的買入,也造就股價的快速上漲。

這是發生在2016年、2017年中國平安身上的事,股價表現如下。

中國平安:再一次進入搶籌區間?

通過查詢我們發現,中國平安機構投資者數量(主要是基金數量)漲得很快:

2017年一季度,362家基金持倉中國平安,年初股價34元;

2017年四季度,1,214家基金持倉中國平安,12月股價最高75元;

2018年一季度,691家基金持倉中國平安,1月最高股價80元。

基金持股榜單中,除了被動配置的指數基金,還不乏網紅呢。年初發出300億爆款基金的興全,旗下基金經理謝治宇的“興全合宜混合A”直接殺到第二名。

中國平安:再一次進入搶籌區間?

跟保險業多位資深人士聊過後,我得知基金公司的買入成本,大概60元左右。也就是說這價位,得到很多基金認可。股價繼續下行呢,又進入他們的購買區間。

另外,中國平安四月份完成的“2018年度核心員工持股計劃”,增持均價為61.29元,包括馬明哲等眾多高管及核心員工的1296人,也都在這個價位入股。

為什麼目前的價位比較低估?首先我們要看到這個行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從人均GDP看保險景氣度

從人均GDP看保險景氣度

我們知道,經濟發展到特定的階段,會拉動一些行業加速發展。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旅遊產業爆發了,消費升級火了。

其實壽險也有相關的規律,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人均GDP在5,000往15,000美元爬坡的過程中,壽險深度會加速攀升——人均GDP每上升10%,壽險保費會上升19%左右。2017年,我國人均GDP為59,660元(9,100美元)。

中國平安:再一次進入搶籌區間?

用人均GDP推算行業景氣度,並不是什麼神奇的法術。無非是統計支出比例變化,看看經濟能力提升了人們怎麼花。

以海峽那邊的同胞為例(大陸市場的演進路徑與其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其壽險深度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不斷上升。2016年,臺灣壽險深度高達16.7%,居世界第一位;壽險密度也達到3599美元/人(約23825元/人)的高水平。

而大陸壽險深度為3.23%,壽險密度為1543元/人。按保費收入17%的歷史年複合增長算,壽險密度要達到臺灣水平需要17年!

中國平安:再一次進入搶籌區間?

我們的保險行業,真的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再放幾個數據:

壽險深度和壽險密度,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67.4%和54%;

人身險保障缺口高達242.7萬億,人均保障缺口達到60萬;

保險業總資產規模為16.75萬億元,佔金融總資產比例不足10%,落後於國際平均水平30%。

未來二十年,人口結構、經濟發展、消費升級、醫療支出、政策利好等因素將持續釋放保險需求,驅動保險業持續高速高質量增長。

大方向是向好,但中國平安的競爭力又如何呢?

中國平安的競爭力與估值

看懂中國平安這家公司,我覺得有三個點:一是資產端與負債端情況;二是中國平安超越傳統保險的地方;三是中國平安業務的延展性。

(1)負債端與資產端

受“土豪妖精”用萬能險攪動保險業、已經後來監管強壓,《中國保監會關於規範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即134號文的出臺,為數不少的投資者對保險業的前景,在中期內變得悲觀。

但事實呢?確實行業監管有一定的調整,今年上半年保險業的保費收入不及預期,當然這也有前兩年增速較快的原因。在經歷一個較短的,甚至都說不上低潮的幾個月之後,平安的保費又重回增長態勢。

2018年5月,中國平安一掃前幾個月低迷,重回增長啊,新增保費103億元,同比增長9.7%。率先走出“妖精坑”、“監管坑”,平安的保費收入也就是負債端,目前看來已經是向好了。

資產端也就是投資組合方面,平安的投資組合裡大部分是固收產品,比如國債、金融債和公司債等,決定收益的主要是長期利率,目前看處於上行週期,利差長期有望擴大。

中國平安:再一次進入搶籌區間?

另外,股權投資方面,前有低價投資的工行、長江電力、眾安保險、汽車之家、雲南白藥等案例,進來投的藥明康德、寧德時代等公司也可圈可點。

中國平安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實力,毋庸置疑。但讓平安進化的,成為與眾不同的保險,卻另有要點。

(2)穿越牛熊的“保障”

別看大家都是在買保險,其實呢,保險公司也是有分類的:

有一種是業務沒啥重點,或者乾脆像險資狂上短期的萬能險,通過投資來變現。這種公司怎麼說呢?除非是奧馬哈的那位傳奇投資者(這個世界上有幾位呢),有著非凡的投資能力,不然是無法保持長青的。但即使是巴菲特,也多次在股災中腰斬。

可以下這樣一個結論,通過個人的智慧和投資能力,來換取公司的永恆向上,這是不靠譜的。

而另一種保險公司呢?立足於保險業的根本,保險姓保,致力於提供保障。長期保障型產品,這些期繳的源源不斷的價值,遠遠大於短交儲蓄型產品。

中國平安:再一次進入搶籌區間?

從中國平安長期保障型產品和短期儲蓄產品,貢獻的新業務價值來看,平安是一家“保障型保險”,而不是投資型保險,幾個具體的數據如下:

利差貢獻的新業務價值僅36.2%,費差與死差貢獻的新業務價值高達63.8%。其中長期保障型利差佔25.1%,費差與死差佔比74.9%。

好的商業模式,不管行業颳風下雨,或者個人力有不逮,這家公司都能夠一一克服。保障型保險公司,是能穿越牛熊的。

(3)中國平安業務延展性

讓我們跳開保險行業的內部性侷限,用外部性的視角看問題。不管一家公司過去如果偉大,如果它不能升級,不能在現有基礎上找到第二增長點,那麼它的前途和估值是一眼可見的。

公司高速發展的時候,一定要著眼未來。Google為什麼牛?人家從搜索引擎公司,做成了安卓系統,又在AI和無人駕駛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平安在保險業之外,又在互聯網方面頗有建樹。目前,平安正著力打造金融服務、醫療服務、房產服務、汽車服務、智慧城市等五大生態圈。馬明哲曾表示,平安的生態圈建設其實是“三部曲”:

第一是用科技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第二是用科技建生態,第三是將生態發展起來後,再把金融注進去。“這種發展才是可持續的發展。”

目前,平安旗下孵化的四家公司(陸金所、平安好醫生、金融壹賬通、平安醫保科技),已經紛紛成長為獨角獸,乃至超級獨角獸。除了在業務上有協同,增進保險實力之外,又各有各的新的領地。

中國平安:再一次進入搶籌區間?

如是核心競爭力之下,中國平安才能保持歷史收入複合增速18%,淨利潤複合增速20%,壽險和財險市場佔有率的不斷提升,這是都是偉大公司的標準。

就是這麼一箇中國平安,估值卻和業績與公司質地嚴重不匹配。

2008年至2017年,中國平安的EV(內含價值)從1,229億元增長到8,252億元,年複合增長23%,沒有一年的增速低於15.3%。如果我們按15.3%這個最低增速毛估估,2018年的EV就是9515億元。

中國平安:再一次進入搶籌區間?

保險公司的估值模式是這樣的:

熊市的估值能低至1倍P/EV(市價和內含價值比),這個時候就是撿錢;

牛市的估值就瘋狂了,簡直是3倍P/EV不嫌少,10倍P/EV不嫌多。

中國平安市值1.07萬億元,假如2018年EV為9,515億元,P/EV為1.1左右。可以說機會已經跌出來了,目前中國平安的估值進入相對低估區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