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札記丨外資「醉酒」之後

採訪札記丨外資“醉酒”之後

“四個工人兩兩一組,用竹筒扁擔抬開厚重的蒸酒木蓋,熱氣稍許散開,他們迅疾用叉子把酒糟從碩大的蒸籠中翻出來……”當我們參觀水井坊位於成都“東門之盛”的博物館時,正巧遇到蒸餾出酒一幕。

采访札记丨外资“醉酒”之后

蒸餾出酒

這是中國釀酒傳統工藝——蒸餾法的情景再現。水井坊董秘田冀東告訴我們,工人師傅們嚴格按古法制酒,釀出來的基酒質量上乘,最後會送到總廠進行封藏。

這家號稱“600年活著的傳承”的酒企,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由外資控股的白酒上市公司,其大股東帝亞吉歐是全球知名烈酒類生產及營銷公司。白酒堪稱“舌尖上的中國”,外資會否水土不服?

時間回溯到幾年前,帝亞吉歐連續增持水井坊大股東全興集團股份,2011年6月正式成為水井坊實際控制人。不過,緊隨而來的塑化劑風波及“八項規定”帶來的影響,帝亞吉歐很快嚐到“醉酒”滋味:水井坊經營業績大幅滑坡,2013年和2014年甚至出現虧損。

怎麼辦?帝亞吉歐想到了“老熟人”範祥福。範祥福先後服務於香港健力士、喜力中國、嘉士伯中國,而香港健力士就曾是帝亞吉歐旗下運營品牌,這算是範祥福與帝亞吉歐的“第二次握手”。投資者則對他將信將疑,在股東大會上發問:“你是做啤酒的,怎麼能把白酒做好?” 範祥福回答說:“銷售都是相通的,最重要的是瞭解消費者。”

範祥福陸續開出幾副“醒酒”藥方,第一條就是從滿足消費者需求出發。他告訴我們,白酒消費有一定特殊性,儘管水井坊是外資企業,也必須以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為主要目標。外方有一些比較先進的管理理念,但是怎麼樣套得上中國國情,管理層才會擇優而用。董秘田冀東如此評價:“範總借鑑了一部分啤酒的做法,把白酒當成快消品來做,重點做消費者的工作,得終端者得天下。”

改進銷售模式,這是範祥福開出的第二個藥方。範祥福剛上任的時候,有一個總代跟他說,“範總,現在水井坊有不同的銷售模式,我作為總代感覺好像是同床異夢。”因為採取扁平化模式,意味著總代將來會沒有了,範祥福經過慎重考慮,選擇迴歸總代模式,不過採取的是新總代模式——重點加強公司對銷售點的掌控與開拓,在終端層面加強與消費者的對話和激勵,儘量讓公司員工去負責前線銷售。

範祥福還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退出低端產品市場,凝心聚力主打中高端產品市場。他分析道,白酒銷售在不同板塊需要的技能是不一樣的,銷售渠道不一樣、資源投放不一樣,連競爭對手也是不一樣的。從過去兩年多白酒行業發展來看,成長最快的板塊就是中高端及高端品牌白酒,水井坊還有很大市場潛力,為此公司在2017年6月宣佈退出低端產品市場。“我們現在兼顧不了各個層次消費者,無論從我們自身環境、能力還是資源層面,都應該專注中高端產品,未來五年、十年都應該是最恰當的做法。”

這是範祥福向股東們交出的成績單: 2016年水井坊實現營業收入11.76億元,淨利潤2.25億,同比分別增長37%、155%;2017年營業收入增至20.48億元,淨利潤達3.3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4%、49%。今年繼續“高開”,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48億,同比增長87.73%;淨利潤約1.55億元,增長68%。

水井坊在2017年年報中披露了今年的“小目標”——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淨利潤雙雙增長 40%左右,這也是上市酒企在公開渠道提出的最高增長目標。就在本月初,水井坊與邛崍市政府簽訂一項總額達30億元的投資協議書,投資額比公司總資產還略多一些,這是要再造一個水井坊的節奏?範祥福也在前幾天接任董事長,看來帝亞吉歐對這位“福將”的信任不打折!

掃描二維碼

加入社群

掃碼,或添加新財富社群小助手 xcf-laiba,遞上名片,拉你進群

研究者招募

新財富投研社群大量招募外部研究者

解讀A股市場,剖析企業案例、深挖公司模式、紮根行業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