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補嚴重,成本虛高,影視圈不得不說的資本亂象

文/本刊記者 張程

從1993年中國電影改革開始,在過去的20多年裡中國電影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國銀幕塊數從最初的1200塊,增長到現在的54000塊;電影票房收入從最初的每年不到10億元,增長到現在的近600億元。今年一季度中國電影的票房收入更是達到202億元,首次超過北美市場,摘下了票房桂冠。

中國電影的高速發展一方面離不開市場的需求增長和從業人員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離不開資本的支持和推動。但是隨著資本的深度介入,中國的影視圈也出現了不少亂象。例如影片的拍攝成本虛高,宣發成本高,票房造假,影視公司估值虛高等,都讓這個行業變得有些浮躁,同時也讓資本的熱情開始逐漸冷卻。

票補嚴重,成本虛高,影視圈不得不說的資本亂象

拍片成本虛高

由於影視行業本身的特性,決定了這是一個投資回報高度不確定性的行業,投資的回報率很難精確的計算,所以在投資者的眼中,影視領域的投資一直是一項風險投資。但是由於過去幾年中國影視產業的高成長性,還是吸引了大量資本的湧入。但是隨著資本的湧入,這個行業也開始變得浮躁起來。

“本來三四千萬就能完成的拍攝,現在動不動就是一個億,甚至幾個億。”近日在上海電影節期間,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上海電影集團、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影視領袖峰會上,華誼兄弟創始人兼CEO王中磊在談到影視圈的現狀時這樣說道。這些成本很多並不是用在了影片製作上,而是用在了一些雜項上。比如演出人員、攝製組及跟組人員等,出行就是頭等艙,落地就是五星級酒店。由於資本湧入,錢來得太容易,導致在衣食住行上的高消費。這些也讓外界對影視圈形成了奢靡腐化的不良印象。

王中磊還補充道,“有錢和沒錢對影片的質量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王中磊的這一說法得到了同在現場的樂創文娛CEO張昭的認同。張昭認為“窮”對於文化工作者來說有時候是一件好事,窮則思變。張昭稱,樂創文娛最困難,困難到連工資都發不出的時候,他們還是完成了四部電影的製作。“這個行業要渡過難關,不需要那麼多錢,困難的時候,內容反倒做的更好,因為要做的內容沒有那麼多”,張昭說道。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認為影視圈產生這種怪像是因為現在的情況是“拍片就掙錢”,“他根本不在乎片子賣得好不好,因為在拍片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把錢放到自己兜裡了,不只是演員,從製片主任、策劃等各個跟組人員都在賺錢,而且錢都是翻了好多好多倍”。

在上海電影節開幕前夕,恰好網絡上爆發了著名節目主持人崔永元揭露影視圈“陰陽合同”的事件。在該事件中,崔永元爆料著名影視演員范冰冰與同一製片方簽訂兩份大小不同的合同,其中1000萬元是表面上的片酬,5000萬元則是私底下的合同,以此來逃避稅收。這一事件不僅引起了稅務部門的注意,而且也刺激著公眾的神經,演員短時間的工作就能有如此驚人的回報,影視圈的資本亂象和奢靡風氣可見一斑。

“陰陽合同”事件在電影節之前炒作的沸沸揚揚,對此王長田認為,公眾不應該對於影視業從業人員形成仇視和醜化。因為王長田覺得,中國文化要想向世界輸出,影視行業一定是走在前面,而演員更是外國人瞭解中國文化的重要媒介。不過遺憾的是當前中國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演員產生了斷層,新生代沒有出現有國際影響力的演員。

由於影視圈的這些種種亂象,前幾年還備受資本吹捧的影視行業,已經出現了資本撤離的現象。王長田表示,“整個社會的不信任,導致影視公司普遍的融資困難。我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一兩年的時間,現在兩萬家的影視公司中,有幾千家要倒閉。好日子快結束了,接下來從業人員找工作都成問題”。

票補嚴重,成本虛高,影視圈不得不說的資本亂象

票補嚴重

在影片宣傳和發行階段,也一直存在著種種不透明的行業“潛規則”。其中給予觀眾的購票補貼就是其中一項。在過去近十年,雖然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收入一路高歌猛進,翻了9倍以上,但是全國平均電影票價卻一直保持在35元左右,其中2014年開始還出現了下降趨勢。出現這種情況與長期以來存在的“票補”有很大關係。

票補最早是在線購票平臺的主要營銷手段,但是近些年來,片方正逐漸成為票補的主力。阿里影業高級副總裁、淘票票總裁李捷在2018年4月份曾對媒體表示,2017年市場上20多億元的票房補貼中,高達12億元的票補是由片方提供,佔到整個票補的六成。

在第二屆中國影視領袖峰會的現場,上海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仲倫就票補問題表達了自己看法。“我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倡議,就是電影的票價不要低於30元,還有任何一部影片的排片率不要超過30%”。任仲倫解釋說,低於30元的票價對於影視行業會產生傷害,不利於行業的長期發展;而單一影片排片率過高勢必要擠壓其他影片的生存空間,不利於影視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中國現在一年有700多部電影上線,如果都要如此高的排片率根本無法實現。

靠補貼造成的不公平現象對行業的破壞是顯著的,這一手段使得影片“質量為王”的標準喪失。華誼兄弟創始人兼CEO王中磊曾表示,票補已經成為“軍備競賽”,為了在排片上不落後於同檔期的競爭對手,即使電影的品質過硬也要掏錢票補。導演馮小剛也曾表示,電影的宣發和票補成本甚至有時會超過電影本身的投資,沒有票補的電影只能在影院“一日遊”。

在峰會現場,貓眼娛樂CEO鄭志昊表示,票務補貼是階段性有效的工具,但隨著產業的完善,有效性越來越弱。值得慶幸的是自2015年以來,票補佔電影市場票房收入的比重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降。2015年票補總額佔到了電影票房總收入的9%,到2017年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到了3.6%。

票補嚴重,成本虛高,影視圈不得不說的資本亂象

影視公司估值偏高

過去幾年由於資本的大量湧入,使得全國成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影視公司。這些公司雖然成立時間短、人員少、資本金小,但是市場給出的估值卻往往非常高。同時明星資本證券化成為了一種潮流,不少自帶流量的明星,以個人為主要資產成立一個小公司,就能獲得天價的估值,有些甚至能夠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變現。然而留給投資者的卻往往是一地雞毛。不少上市公司高價收購以明星為主要資產的影視公司,形成了高額的商譽,這些商譽隨著明星影視公司盈利能力的下滑,成為一顆顆“地雷”。嚴重損害了投資人的利益,同時也挫傷了資本流入影視行業的積極性。

從2016年開始,證監會逐步加緊了對影視行業融資、併購的監管。從2017年至今,尚無一家影視製作類公司成功通過發行審核,獨立上市。2017年新年的頭一個月,新麗傳媒和開心麻花就相繼退出了IPO排隊的隊伍。幾乎是同一時間,打造過《岡仁波齊》這樣小眾爆款的和力辰光也放棄了IPO。2017年3月9日,打造了《那年花開月正圓》等爆款影視作品的華視娛樂也向證監會申請了終止上市審查。

除了上市融資變的艱難,影視行業的併購也受到了更為嚴格的監管。2017年A股市場涉及影視公司的併購案,但凡有涉及發行新股的,沒有一家順利過會;影視資產重大資產重組也無一過審。其中以高槓杆併購祥源文化的龍薇傳媒不僅併購失敗,而且遭到了嚴厲處罰。

2016年12月,著名影視明星趙薇及其丈夫黃有龍,以自有資金6000萬元,加槓桿5.1倍,擬作價30.6億元收購萬家文化(祥源文化)29.14%的股份。這場超高槓杆的收購大戲,在證監會的嚴監管下黯然落幕。在本次事件中,因參與方涉嫌信披違法違規,2018年4月16日,證監會公佈對萬家文化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和相關人員市場禁入決定書。對趙薇夫婦採取5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並分別處以30萬元罰款。

影視圈的資本亂象嚴重挫傷了資本的熱情。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夥人閻焱在當天的峰會上表示,“如果說國外的影視領域投資是風險投資,那麼中國影視領域的投資就是天使投資,風險更高”。閻焱更是表示,資本從影視行業的撤離才剛剛開始,苦日子還在後頭。

閻焱的觀點得到了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的認同。王長田說,現在即使想踏實做一些事也融不到錢,“增發”證監會不批,向銀行借錢利息太高,只能做一點股權質押。光線傳媒和華誼兄弟作為中國民營影視公司的領軍者,在2015年影視行業受到資本追捧時,都曾一度衝擊千億市值,如今光線已經跌去大半,市值不到300億元。華誼兄弟則跌去了八成,只有不到200億的市值。

近年來向“健康快樂產業”發展的阿里系資本在影視行業也是動作頻繁,先後投資了許多影視公司。峰會當天,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阿里影業董事長樊路遠表示,由於前幾年資本熱捧,將影視行業公司的估值推到了高位,現在估值有點下不來了。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沒有上市的影視公司估值水平比上市公司更高。顯然這中間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樊路遠認為,“這個行業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如果人才全部被資本化,飢餓感就會變少,也許大家都該冷靜冷靜了”。

也許沒錢也有沒錢好處,它能讓這個行業中的人冷靜下來,做出真正有競爭力的影視作品。這一觀點得到了多位影視行業從業大佬的一致認同。

從年票房不到10億元,到今天的一天的票房就能接近10億元。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成就是巨大的,資本在推動行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功不可沒,但是正如從業者所感知的那樣,“錢來的太快並不是好事”。或許大家都該冷靜下來思考一下這個行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