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公開課:幸福課

導讀:幸福是什麼?“哈佛幸福課”,值得那些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學習幸福之道,因為,要這樣的人,簡單的幸福,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們成功、驕傲、智商高,常常因為知識而“油蒙了心”,希望他們在探索幸福之路上,能少了很多挫折和彎曲。

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感同深受。

願上帝祝福您!

出人意料,從前年開始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他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塔爾博士在哈佛學生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受到學生們的愛戴與敬仰,被譽為"最受歡迎講師"和"人生導師"。

在一週兩次的“幸福課”上,本·沙哈爾沒有大講特講怎麼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如何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

一、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本·沙哈爾竟然從漢堡裡,總結出了4種人生模式。

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他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發誓,一旦賽事完了,一定要大吃兩天“垃圾食品”。比賽一結束,他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當他急不可待地撕開紙包,把漢堡放在嘴邊的剎那,卻停住了。因為他意識到,上個月,因為健康的飲食,自己體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漢堡的美味,很可能會後悔,並影響自己的健康。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

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他稱之為“忙碌奔波型”;

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

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不幸的是,據本·沙哈爾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忙碌奔波型”。

二、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晃動著許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揹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他的精神寄託就是每年的假期。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他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和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已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收穫。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激動得落淚。他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捲土重來。他擔心在和大學同學的競爭中,自己不能取勝。如果不能打敗他們,自己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學4年,蒂姆依舊奔忙著,極力為自己的履歷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週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係,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當然,他也有開心的時刻,在加薪、拿到獎金或升職時。但這些滿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經過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他曾多麼渴望這一天。可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卻沒覺得多快樂。蒂姆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當偶像,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於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乾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他儘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呆就是幾個鐘頭,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擔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厭倦。

做“忙碌奔波型”並不快樂,做“享樂主義型”也不開心,因為找不到出路,蒂姆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但他的孩子們怎麼辦呢?他該引導他們過怎樣的一種人生呢?蒂姆為此深感痛苦。

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那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矇蔽。

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假如孩子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獎勵;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闆就會發給獎金。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標達成後,人們常把放鬆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後的幸福感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於“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這是由於這種喜悅,來自於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目標實現後的放鬆和解脫,就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

在本·沙哈爾看來,尋找真正能讓自己快樂而有意義的目標,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三、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

為了更好地記住“幸福課”的要點,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鍊。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現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週一次,請你把它們記下來。

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公開課:幸福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