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空調的古人們,是怎麼挺過40度高溫的?

繪圖:圈圈

轉眼已到六月中旬,又是一年一度的「高溫季」。

已經熱到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咆哮

召!喚!空!調!

不吹不黑,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

我們的命都是他給的↓

沒有空調的古人們,是怎麼挺過40度高溫的?

所有空調到不了的地方,都是不想去的遠方!

那麼

在空調和電都還沒被髮明的年代裡

古人們都是怎麼挺過高溫酷暑的呢?

沒有空調的古人們,是怎麼挺過40度高溫的?

藏 冰

早在《詩經》的《國風·豳風·七月》中就有記載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

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翻譯成大白話,也就是說

十二月鑿冰沖沖,正月搬進冰窖中;

二月開初祭祖先,獻上韭菜和羊羔。

由此可見,古代人的超前意識也是很強的。

在寒冷的冬季

人們就開始往自家冰窖中儲藏冰塊

盤算著為炎炎夏日的到來做準備了。

沒有空調的古人們,是怎麼挺過40度高溫的?

《漢書·惠帝紀》中曾提到,「凌室,藏冰之室也。」

元代的葉祐之曾特意寫了一篇《凌室記》

並在裡邊提到

《周禮》凌人掌冰

於凝陰冱寒而藏之,陽氣畢達而啟之。」

即是說,古人在冬天將陰寒的冰塊放入凌室

到了天氣較熱、陽氣到達頂峰的時候,取出來使用

調和陰陽平衡

沒有空調的古人們,是怎麼挺過40度高溫的?

古代的冰窖大多設在深入地底的陰涼之地

先用新鮮的稻草做好鋪墊,再放入冰塊

然後用樹葉等材料隔溫,最後做好密封工作。

不過由於條件有限,儲藏的週期又長

每年到了夏天,冰窖裡的冰塊還是會融化大半

因此需要在囤冰時,將數量提高到所需使用量的幾倍

才能保證夠用。

沒有空調的古人們,是怎麼挺過40度高溫的?

打造冰窖,在古代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項工程。

據《水經注》記載

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鄴城大興土木

修建了銅雀、金虎和冰井三臺

其中的冰井臺就是專門用來藏冰降溫的。

要說藏冰的規模,可得數清代了

根據《大清會典》中的記錄

紫禁城中當時一共有5口冰窖,共藏冰25000

景山西門有6口,藏冰54000

德勝門外還有3口,藏冰26700

數量之多、規模之巨,令人咋舌。

沒有空調的古人們,是怎麼挺過40度高溫的?

制 冰

除了儲存現成的冰塊之外

大約在唐朝末期,工匠們偶然發現

火藥中的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凝結成冰。

同時,溶於水的硝石還可以再提煉出來重複使用

「硝石製冰術」便由此誕生。

人們將冰塊放在一個木製或青銅製作的箱子裡

稱之為冰鑑

既能冰鎮、保存食品,又能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

沒有空調的古人們,是怎麼挺過40度高溫的?

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

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

不多時,沁涼心脾的冰鎮食品就可製成。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戰國早期1號墓出土的

「曾侯乙墓青銅冰鑑」,是現今發現最早的冰鑑

就是它,我國的冰箱之祖↓

沒有空調的古人們,是怎麼挺過40度高溫的?

之後隨著製作工藝的發展

漸漸出現了外觀更精巧美麗的冰箱

箱內掛錫,箱底有小孔,箱蓋上有通氣孔。

可以防止冰水侵蝕箱體

箱底小孔方便將冰水滲出

氣孔則可以釋放出冷氣↓

沒有空調的古人們,是怎麼挺過40度高溫的?

在冰箱全面推廣後不久,「空調」也誕生了!

北宋的《夏日吟》一詩中就描述道

「君不見長安公侯家,六月不知暑

扇車起涼風,冰檻瀝寒雨。」

公侯富貴之家,用以祛除暑熱的方法

是靠人力搖動的風扇車,旁邊還要擺上盛冰的冰鑑

隨著扇子的扇動,散發出陣陣涼氣

大概可以算是「空調扇」的雛形了。

沒有空調的古人們,是怎麼挺過40度高溫的?

更土豪一些的,就是真正的王孫公子了。

他們擁有專門的避暑宮殿

這在《武林舊事》中就有記載。

皇帝的几案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

這裡的金盆,指的就是冰鑑了。

數十架冰鑑堆在一起,冷氣立刻就瀰漫開來。

曾有一位大學士被召到此覲見

竟然「三伏中體粟戰粟,不可久立」

三伏天被凍到瑟瑟發抖,站都站不住

可見這製冷效果有多驚人了。

沒有空調的古人們,是怎麼挺過40度高溫的?

當然,這樣的避暑之地也只有皇家才能享用。

至於其他達官顯貴們,也會修建一些私家避暑設施

例如納涼屋或者納涼亭等。

雖然比不上宮廷的規模,但也極盡巧妙之思。

看來,古人們對抗高溫的手段

避暑養生又有格調

酷熱當頭也能過得有滋有味

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愜意得多~

古人們的智慧,你想象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