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

深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處於關鍵期,進入攻堅期,也到了窗口期。5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形勢作出了清晰判斷,並完整、深刻地闡述了他的生態文明思想。在這篇重要講話中,有三個字反覆出現,是貫穿通篇的靈魂和主線,這三個字就是“老百姓”。

要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要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這些話語,處處著眼於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句句說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強調,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希望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讓孩子們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之中……”

十八大以來,有一件事,習近平一直強調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這件事就是生態環境保護。他明確指出,“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進一步明確了到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的“美麗中國”建設藍圖。習近平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六項原則,要求加快構建生態文明“五大體系”,部署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六項原則”和“五大體系”,每一方面都是根本性、長遠性工作,每一條都攸關全面小康的底色,事關民族復興大計。

中華文明孕育著生態文化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深根植於中華文明豐富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土壤,蘊含了深邃的歷史觀。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多次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文明興衰與民族命運、環境質量與人民福祉作闡述。習近平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習近平以歷史的眼光對十八大以來的生態文明建設給予肯定:“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習近平始終強調,“小康全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

2016年1月,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指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我講過,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2018年4月2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環境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得到人民認可的一個關鍵,要堅決打好打勝這場攻堅戰。”

“最普惠”的民生觀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刻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的認識論。

習近平在今年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六項重要原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方向。

習近平多年如一日情繫“綠水青山”

習近平曾長期在地方工作,環境保護的問題從未遠離他的視野。

福建省長汀縣是全國著名的中央蘇區縣和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從1996年5月起,習近平先後五次來到這裡,走山村,訪農戶,摸實情,謀對策,支持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長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2.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79.4%以上,實現了“荒山-綠洲-生態家園”的歷史性轉變。

在浙江,習近平大力推動生態省建設。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鎮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週後,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發表評論。

2005年8月24日這一天的專欄文章這樣開頭:

“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通俗地講,就是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

在亮明觀點後,習近平接著寫道:“我省‘七山一水兩分田’,許多地方‘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會產生矛盾,又可辯證統一。”

“兩座山論”的形成,符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對此,習近平在2006年時就有過一段精彩的論述——

“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係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係,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生態環境保護在習近平心中是一條不能逾越的底線,而不是用來做表面文章的漂亮話。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他此後提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2013年11月,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時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2016年3月10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6年9月3日,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說:“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堅定不移推動綠色發展,謀求更佳質量效益。我多次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個樸素的道理正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認同。”

另外,“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這“兩座山論”,也正在被海內外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和接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國內國際很多場合,以此來闡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為美麗中國指引方向。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問題時對“兩座山論”作出進一步闡述,“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係民族未來的大計。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5年11月在巴黎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上,習近平提出,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發展綠色建築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2017年1月,習近平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並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要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平衡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深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餘村村口的石碑刻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浙江日報記者 董旭明攝)

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2013年4月,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指出,要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習近平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2013年7月18日,習近平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的賀信中提到,“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他還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

2013年9月,習近平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指出,“要給你們去掉緊箍咒,生產總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氣汙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掛紅花、當英雄。”

2018年4月11日至13日,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強調,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破壞了就很難恢復。要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海南發展的根本立足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這一片海上綠洲和這一汪湛藍海水,努力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方面作出更大成績。

近幾年全國兩會上同代表委員共商國是,生態環境保護是習近平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總是詳細詢問、反覆叮囑,心中的牽掛溢於言表。

2014年,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習近平連問“珠三角現在PM2.5是多少”“廣州市對機動車限行限購嗎”“東江的水質怎麼樣”,件件事關綠水青山。

2015年,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習近平對“藍天指數”格外關注,追問空氣質量優良的能佔多少,強調不能只靠“借東風”,強調事在人為。

2016年,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習近平語重心長地說,“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一再要求青海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2017年,習近平又接連在上海、新疆等代表團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突出強調。

2018年,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習近平強調,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人民的期盼,就是習近平的關切。他不只一次說,“我們要下定決心,實現我們對人民的承諾”。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民族未來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頻繁到地方考察調研,每到生態地位突出的地方,他都要就此重點強調。

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冒著零下三十攝氏度的嚴寒,來到已全面停伐,正處在艱難轉型期的內蒙古阿爾山林區。習近平鼓勵大家說:“歷史有它的階段性,當時砍木頭是為國家做貢獻,現在種樹看林子也是為國家做貢獻。”

2015年1月,習近平在雲南考察調研時,專程來到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考察洱海溼地生態保護情況。他和當地幹部合影後說:“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乾淨清澈。”他叮囑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2016年8月,習近平考察青海時,驅車來到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視察,聽取生態移民搬遷等情況介紹。考察期間,習近平強調,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

抓保護,就必須定紅線。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嚴肅強調,“要精心研究和論證,究竟哪些要列入生態紅線,如何從制度上保障生態紅線”“列入後全黨全國就要一體遵行,絕不能逾越”。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又進一步指出,“加快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民族未來。“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裡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習近平心繫生態環境保護,更是要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2017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主題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指出,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他強調,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

深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深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