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愛讀的或討厭的 讀書文化隨筆

愛讀的或討厭的

朱曉劍

「讀書」愛讀的或討厭的 讀書文化隨筆

讀書刊物做出來是給人看的,要麼是消遣,要麼獲取新知。不管是哪一種選擇,都需要跟當下結合,脫離了當下的環境,固然可談哲學啦精神啦,最終可能做得虛無。那是不太符合閱讀的路數。

讀書刊物,未必去追逐潮流,但一定得有自己的主張。至於主張的對錯,那是需要檢驗的。讀民國的一些雜誌,哪怕是隻出版了幾期,都似乎有人記住的東西,那是一種生命力的體現。而今的一些雜誌,我們似乎只能用曾經存在過來說了,其閱讀主張如何,大多是不清晰的,有怎樣有影響力的文章呢?似乎也談不是了。總之,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平庸吧。

為什麼我們愛讀一種雜誌?簡言之,那就是那雜誌中有跟自己契合的東西。或對口味或有所喜好,喜愛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但那是因為文章有能打動人的地方——試想,一本面目可憎的雜誌,能讓人喜愛的起來。

常常,讀書類的刊物是免費贈送,而絕少付費閱讀。免費的,是不是就一定討人喜歡?我以為那也未必。所以,有的刊物會漸漸地流落到地攤、舊書市場上等一些地方。這似乎也是正常的事,雜誌要找到自己的讀者群。雜誌跟讀者,就像戀愛,處上了才知道是否合適。

這裡不妨說說喜歡的讀書刊物類型吧。

「讀書」愛讀的或討厭的 讀書文化隨筆

所謂讀書。並非是多高深的學問,也並非是炫耀什麼,而是把所習見的道理用平實的語言講解出來,有那麼一點性情和趣味。如此看讀書文章,也就能讀出些許閱讀的意思來。像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等人的文章,今天看,依然有其價值,這也應該是今天讀書文章所應追求的境界吧。

談書論文,講求的是什麼?是一種自己的發現與疑問,由此產生的分享與交流吧。倘若讀書文章老氣橫秋,怕是難以打動讀者,何況對見多識廣的作者而言,讀書無技巧,就是老老實實地讀書罷了,讀有所得,讀有所感,由此發散成一篇篇文字,這才是得文章之道。

對“啃老族”的文章不太感冒,動不動就拿一些老人作為話題來談論一番,其談論的東西少趣味,看上去似乎有許多的研究,卻未必能講解出更多有價值的內涵來,以至於談老人等於文章有個可以到處發表的可能。這是否是閱讀的真精神,也是值得懷疑的。

對一篇文章在甲刊上看到,又在乙刊上讀到,是文章好,需四處傳揚的結果嗎?似乎不完全是,更多的是作者在乎發表(你看,一篇文章可以發無數家刊物的),如此既浪費了讀書刊物的資源,也浪費了讀者的時間,遇到這樣的文章,可以略過不看,遇到這樣的作者,大抵也是可略過的吧(詩歌刊物有時也存在著類似的事)。

「讀書」愛讀的或討厭的 讀書文化隨筆

讀書雜誌切記要裝腔作勢,譬如在考證史實上,沒有自己獨家的東西(思想、見解),不過是人云亦云一回,引用的名言多矣,案例也不少,可那都只是文章中的浮雲,看罷,少一點新鮮勁。如此文章,大概是頂讓人看了覺得厭倦。在評判史實時,因為缺乏識見,就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差錯了。

朱曉劍,知名書評人,閱讀推廣人,今日頭條簽約作家,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首屆全國書香之家代表,辦有《天涯讀書週刊》《讀書民刊研究》等電子刊物。迄今出版圖書有《寫在書邊上》《書式生活》《舌尖風流》《書店病人》《後閱讀時代》《美酒成都堪送老》等十餘部。主編有讀書風景文叢、尋味書系等系列圖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