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十一)

德國

梅塞爾坑化石遺址

1995 年,梅塞爾化石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還是世界上出土哺乳動物化石最多的遺址之一。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十一)

擁有超過四萬件出土物的梅塞爾化石坑是世界上出土哺乳動物化石最多的遺址之一,它深刻而生動地記錄了地球某一歷史時期劇烈的生態變化。大約 109 種植物屬、8 種魚類、31 類爬行動物、5 類兩棲動物和超過 50 種鳥類和 30 類無脊椎動物的化石揭示了 4700 萬年前進化與生命的奇蹟。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都會被這個地方的獨特氛圍所吸引。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位於德國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標誌性建築物。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十一)

科隆大教堂位於科隆市中心,始建於1248年,幾經波折1880年最後完成。大教堂是歐洲基督教權威的象徵,是哥特式宗教建築藝術的典範。它為罕見的五進建築,內部空間挑高又加寬,高塔直向蒼穹,象徵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除兩座高塔外,教堂外部還有多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四壁裝有描繪聖經人物的彩色玻璃;鐘樓上裝有5座響鐘,最重的達24噸,響鐘齊鳴,聲音洪亮。科隆大教堂內有很多珍藏品。二戰期間,教堂部分遭到破壞,近20年來一直在進行修復,作為信仰象徵和歐洲文化傳統見證的科隆大教堂最終得以保存。

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國第二,世界第三。論規模,它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偉與細膩於一身,它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築中最完美的典範。它始建於1248年,工程時斷時續,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時超過600年,至今仍修繕工程不斷。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

包豪斯學派首先興起於魏瑪,然後擴展到了德紹,於1919至1933年期間對當時的建築和美學觀念及實踐產生了革命性影響。由該學派的教授們修建和裝潢的一系列建築代表了“現代運動”的興起,同時也為20世紀建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十一)


艾斯萊本和維滕貝格的馬丁·路德紀念地

約500年前,維滕貝格為馬丁·路德提供了推行其宗教改革的前沿陣地,而今天,維滕貝格以馬丁·路德為她最為驕傲的城市之子。當然,在宗教改革運動中與之並肩作戰的菲利普·梅蘭希通和老盧卡斯·克拉納赫等人也讓這座小城更加熠熠生輝。維滕貝格距離柏林西南約100公里,城市不大,十分安靜。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十一)

王宮教堂是遊客們最先到達的一站。這扇教堂的側門,今天人們稱之為論綱門,1517年10月31日,每天路過教堂的人們發現這扇門上被粘貼上了一張辯論提綱,這就是馬丁·路德的95條論綱。由此掀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教堂後來曾經兩次毀於大火,為了紀念宗教改革,維滕貝格從新修建了教堂。教堂內部真實的還原了16世紀的原始風貌......


古典魏瑪

魏瑪,德國小城市,擁有眾多文化古蹟,曾是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和席勒在此創作出許多不朽文學作品。著名景點有歌德故居、包豪斯博物館等。在德意志歷史、文化和政治上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並維繫千年於不墜,而且得到舉世公認,大概古今中外的城市惟一座魏瑪而已。

世界遺產名錄——歐洲篇(十一)

魏瑪,這座只有6萬人的城市,是來自全世界各地追求文學與藝術者的朝聖地。1547年,在它成為薩克森——魏瑪公國首府時,只有幾千人。今天這座古城,依舊保持著它昔日的傳統與古典神韻,逡巡在小巷中,常會看到一些別緻的塑像,原來是各個餐館別出心裁的招幌。

1775年,魏瑪突然間一躍成為歐洲人文薈萃的中心,文壇巨匠歌德受聘任樞密顧問,席勒任耶拿大學教授,哲學和文藝界名人紛紛來到這裡。歌德、席勒的親密合作,創造了輝煌的德國古典文學時期。他們長期生活在這裡,並長眠在這裡,留下許多供後人憑弔、瞻仰的遺蹟。古典魏瑪因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