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與張遼、徐晃的友情,同樣的蓋世英雄、寒門出生、義薄雲天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清朝史家趙翼說:“人才莫盛於三國”。關羽、張遼、徐晃三人武功出眾,人格高尚,在三國眾多英雄中威名卓著,非同凡響。長期一來,世人多重視關羽的軍事活動與其忠義恩報人格,卻很少注意到關羽與張遼、徐晃二人的深厚交情問題,對張遼、徐晃二人的軍事才華也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對此二人的政治人格更少涉及,更未對三人在三國初期的政治影響進行比較。筆者特撰此拙文,或可彌補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不當之處,還請專家指教。

關羽與張遼、徐晃的友情,同樣的蓋世英雄、寒門出生、義薄雲天

關羽與張遼、徐晃的相識

我們首先要考察清楚關羽與張遼、徐晃三人的籍貫和他們早期的相識時間和交往情況。關羽(?—219),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臨猗)人,早年亡命於涿郡並與劉備結交。漢興平元年(194年),徐州牧陶謙死,受陶謙之託,劉備領有徐州。興平二年(195年),呂布為曹操所破,投劉備。張遼為呂布部將,故關羽當與張遼相識於此時。時建安元年(196年),劉備為呂布所敗,投曹操,曹操以之為豫州牧。建安三年(198年),曹操與劉備攻呂布,圍下邳,呂布將張遼等降曹操。建安四年(199年),曹操遣劉備帶兵阻袁術北走,劉備乘機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取徐州,劉備舉起反曹大旗。派關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東征破徐州,劉備奔袁紹。曹操擒關羽,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這是關羽又一次歸於曹操陣營。同年四月,曹操為解白馬之圍,“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關羽旋亡歸劉備(時在袁紹處)。可見關羽這一次在曹操處時間不會超過半年。從此關羽就隨從劉備,離開北中國,南下投靠劉表,再未到過許昌。

張遼(169—222),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本西漢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少為郡吏。漢末,幷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還,何進敗,張遼以兵屬董卓。董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呂布為李傕所敗,張遼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張遼在徐州與關羽有過交往,當是事實。這在前面已述。建安三年(198年),張遼在呂布被曹操擒殺前,降於曹操。這時,關羽也在曹操處,張遼與關羽存在進一步交往的條件,可能加深了對對方的認識。

關羽與張遼、徐晃的友情,同樣的蓋世英雄、寒門出生、義薄雲天

徐晃(?—227),字公明,河東楊縣(今山西洪洞縣東南)人。初為郡吏,從車騎將軍楊奉討賊有功,拜騎都尉。李傕、郭汜之亂長安,徐晃勸說楊奉,令與天子還洛陽,楊奉從其計。及到洛陽,徐晃說楊奉令歸曹操;楊奉欲從之,後反悔。曹操討楊奉於梁,徐晃遂歸曹操。李傕、郭汜之亂長安,發生在興平二年(195年)。可見,徐晃歸順曹操,當在建安元年(196年)前後。

關羽與張遼、徐晃的友情,同樣的蓋世英雄、寒門出生、義薄雲天

建安四年(199年),劉備襲取徐州,舉起反曹大旗。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破徐州,擒關羽,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同年四月,曹操為解白馬之圍,使張遼、關羽為前鋒,聯合作戰。關羽又亡歸劉備(時在袁紹處)。可見關羽這一次在曹操處不會超過半年。估計時間不到五月。因此,關羽與張遼、徐晃二人的交往時間不長。下面再把關羽與張、徐二人相識與相交的時間歸納如下:

關羽與張遼相識:

興平二年(195年),二人相識于徐州。約為一年。起源是呂布投奔劉備。

建安三年(198年),張遼降曹操,關羽隨劉備已在曹操處。這是二人第二次相逢。約為一年。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擒關羽,拜為偏將軍。同年四月,曹操解白馬之圍,二人前登,擊破顏良軍。這次共事時間僅數月。因此,關羽與張遼相識於興平二年(195年),分手於建安五年(200年),前後在六年之間。關羽與徐晃相識:建安元年(196年),徐晃歸順曹操(或在興平二年與建安元年之間)。劉備為呂布所敗,投曹操。因此,關羽與徐晃相識當在此年。

建安三年(198年),徐晃從徵呂布,當與關羽同行。

建安四年(199年),劉備離開許昌,襲佔徐州。關羽與徐晃分開,但旋為曹操所擒。二人再次同在曹營。隨後,徐晃也參與“破顏良”、“破文丑”的戰役,當與關羽、張遼一起。

從時間上判斷,關羽與徐晃相識於建安元年(196年),分手於建安五年(200年),前後在五年之間。因此可以推斷,就是在這五六年間,關羽與二人結成了好友。

關羽與張遼、徐晃結為好友的原因

關羽與張遼的私交到底如何?《三國志·關羽傳》載:曹操擒關羽,卻壯其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對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

《三國志·關羽傳》注引《傅子》曰:遼欲白太祖,恐太祖之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

曹操讓張遼詢問關羽,說明曹操知道張遼與關羽交好,只有張遼方可問出關羽的內心裡真話。張遼詢問關羽,關羽道出真情,說明關羽以張遼為好友。張遼知道關羽一心要離開曹操,擔心曹操知道關羽想法後會殺掉他,如果不告訴曹操,則認為違反了事君之道,即不忠,所以才陷於不知如何是好的困境。可見二人早已結好友。

關羽與徐晃的私交又如何?據史載:關羽攻打襄陽,曹操命徐晃協助曹仁前去營救,兩軍對陣,關羽與徐晃進行了一次對話。《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曰: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斤。”羽驚怖,為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

從這段對話中可出看出,其一,關羽與徐晃“宿相愛”———早已喜愛對方的為人;其二,關羽稱徐晃為兄,表明二人關係的確親密,可能已結交為兄弟。其三,二人但說平生,不及軍事。說明二人的確多有交往。因此,關羽與徐晃也是一對好友。關羽與張遼、徐晃的結交,並非一方的意願,而是雙方的意願。只有雙方都產生了結交的心理,方才可能成為好友。因此關羽與二人結為好友,是二人也認可了關羽為人的結果。

可是,關羽一生的好友實在不多。因為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不僅如此,關羽在武將面前也十分自大。因此關羽在荊州,不僅和他的部下搞不好關係,而且也看不起不與其共事的老將黃忠,更看不起被劉備重用的馬超,曾“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都說明他驕傲自大。但是,此前關羽竟然與張遼、徐晃結成了好友,可見關羽並非總是盛氣凌人,一味地自大,肯定存在許多獨特的為人優點。

關羽為何能與張遼、徐晃結成了好友?

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三人都懷有忠誠觀與恩報觀,形成了相同的高尚政治人格。這是關羽與二人成為好友最為重要的原因。關羽忠心輔佐劉備,“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為曹操所擒,曹操待之甚厚。曹操壯其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對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張遼以問羽。關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操,曹操義之。關羽殺顏良,為曹操立功,算是報答了曹操的恩德。曹操知其必去,重加賞賜。但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由此可見,人主曹操,也非常看重這種忠誠。曹操稱讚關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張遼對曹操也非常忠誠。如前所述,曹操覺察關羽有離開之意,令張遼探問其情,在得知關羽終要離開曹操時,張遼非常為難,但最終認為,君先臣後,把關羽的思想如實地告訴了曹操。證明張遼非常重視事君以忠,認為事君以忠是做人的最高的準則。還有一事可說明張遼品德的高尚。張遼與護軍武周有隙,胡質批評了張遼,張遼“感言,復與周平”。徐晃之忠,也甚突出。他與關羽交好,重視私交。但是,在襄陽戰場相見敘完個人交情之後,立刻宣佈,斬關羽首者賞千金,以國事為先。可見,在徐晃心中,朋友之交的地位要輕於君臣之交。徐晃常嘆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當以功自效,何用私譽為!”可見,他把曹操、曹丕當作了明君,並因此為君立功。

三人為何都以儒家的忠義恩報觀念作為人生的指南?原因在於三人都接受了儒家思想。關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而《左傳》是儒家經典之一。張遼、徐晃二人均以郡吏進入政府,而東漢政府以儒家思想為政治的指導思想,因此,張遼、徐晃當在郡府中以儒家思想為指導處理公務。

第二,三人均懷蓋世武功,產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感。三人都身懷蓋世武功。漢代曾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的諺語,可以說明,關西與關東風俗的不同。關羽、徐晃籍貫河東郡、張遼籍貫雁門,北鄰胡人,尚武之風濃厚,具有關西尚武之俗。因此,三人以武功見長,有其地緣優勢。關羽尤為勇武,曾以斬殺河北名將顏良揚名。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操使張遼、關羽為先鋒擊之。關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之,遂解白馬之圍。曹操大臣程昱曾說:“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關羽攻打襄陽,曹操懼其勇武,一度想遷都避之。張遼的勇武,在當時也是首屈一指。他與關羽同為先鋒,大敗袁軍,解白馬之圍,關羽定目睹其勇。後來,張遼與孫權對抗,合肥一戰,“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大敗孫權,鞏固了曹魏的東南邊防。史稱其“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其父母以遼恐之。”

徐晃久經戰陣,也參加了“破顏良,拔白馬,進至延津,破文丑”的官渡之戰。關羽也當目睹其武。徐晃後來於襄陽大敗關羽。曹操讚歎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因此,三人均是武功蓋世之英雄。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當然有共同語言,易成好友。

第三,三人家庭出身生相似,產生了身份認同的感情。關、徐二人同郡(河東郡),張遼籍貫雁門,關、徐、張三人家鄉相距不遠。因此三人的生活習俗就存在相似之處。而且三人都是地道的寒人出身,完全有別於當時社會上的士家大族。史書所載關羽,不記其父祖,更未記其家族情況。關羽本字長生,“長生”,意思就是追求人生的長壽,在東漢重視儒家道德修養的時代,用“長生”作字,與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周瑜字公瑾等重視道德修養相比,不可同日而語,足見其上輩人知識的欠缺。可見,關羽父祖,根本不是什麼大族。關羽犯事,亡命涿郡,也說明他家族的寒微。

張遼的出身,比起關羽來說,有些名氣,因為張遼的祖上是西漢名人聶壹。其後人卻因“避怨變姓”。關羽亡命,當因結仇;聶壹後人避怨,也是結仇。可是,聶壹後人並無著名者,而且因此改姓,說明到了張遼這一代,家族已經衰落。張遼少為郡吏,走的是為政府做事以謀事業的道路。史書也未記載其兄弟等情況,說明他也是寒族出身。徐晃也是寒人起家。他的事業開始,走的也是先為郡吏的路子。後因從車騎將軍楊奉討賊有功,拜騎都尉。至於其家族的情況,史無明文,說明他也非名門望族。

總之,關、張、徐三人的出身,有其相似性。因此,關羽與二人結成好友,也有其出身的相似性特點。

關羽與徐晃的最後一晤,與張遼的無緣重逢三人雖然交好,但是,這種關係卻只是兄弟般的情誼,與君臣之義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儒家思想強調了公與私的區別,事君之忠為公,兄弟之義屬私,公大私小,“先君後臣”。因此,事君之忠高於兄弟之義。儒家的這種觀念,在三國時代盛行。關羽與張、徐二人分開,緣於各事其主,理當要捨棄雙方的私情,為其主效忠。不過,三人雖然各事其主,天各一方,卻因為戰爭的召喚,竟然出現了一次重逢的機會。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留兵守江陵,自帶兵攻打襄陽,斬龐德,擒于禁。襄陽告急,曹操命令徐晃、張遼迅速帶兵援救。

曹操手下戰將甚多,為何獨選徐、張二人馳援襄陽?

究其用意,大致有三:

首先,曹操知道,張遼、徐晃皆為關羽好友,因此,唯此二人當諳熟關羽的用兵之道。

其次,張、徐二人,雖無“萬人敵”之號,但也都是萬夫不當之勇的猛將。曹操手下雖然戰將雲集,但是,具備蓋世武功者,僅張、徐數人而已。陳壽評價說曹操手下名將說:“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所謂五子,一為張遼、二為樂進、三為于禁、四為張郃,五為徐晃。時樂進已死,于禁被擒。曹操安排徐晃和張遼同去解圍,說明曹操深知,非此二人,不能抵擋關羽之勇。

再次,曹操明白,關羽最重義氣,如果派出其他將領,與關羽不存私交,關羽也就不會分心。而派出張、徐二人,關羽當會因義分心。因此,曹操派遣徐、張二人與之作戰,可亂關羽方寸。

不論如何,因為關羽攻打襄陽,造成了三人重逢的機緣。徐晃在去襄陽之前,在關中征戰;而張遼在去襄陽之前,在合肥前線防守。曹操用徐晃對付劉備;用張遼對付孫權,應該說非常恰當。但是,因為襄陽告急,曹操不得不臨時抽調二人前去襄陽。徐晃先到襄陽,直接與關羽對壘,重逢於戰陣之前,雙方先敘舊好,然後就刀槍相見。張遼尚未趕到,關羽已為東吳所殺,襄陽圍解。因此,張遼再無與關羽相聚之機會,帶兵返回合肥。兩位好友就此生死相隔。

既然關羽與張遼、徐晃二人私交甚好,那麼,張遼與徐晃的交情如何?

從曹操派遣徐晃與張遼同時援助襄陽守軍,共同對付關羽來看,張遼、徐晃二人可以作為同事相處。但因為二人都是曹操不可多得的名將,都負有方面重任,故二人很少合作。而且徐晃“終不廣交援”,當與曹操性忌有關。因為曹操用人“以權術相馭”。徐晃非曹操舊部,擔心與張遼交好,會帶來橫禍,因此終身不廣交援。以此推測,張、徐二人之間即使交往,也不密切。

綜上,可得出如下結論:關羽與二人結成好友,是雙向選擇的結果,在關羽認同張、徐二人為人的同時,張、徐二人也認了同關羽的為人。正是通過這種雙向交流,關羽才與他們結成好友。結成好友之因有三:同懷儒家忠義恩報的政治人格,是其一;同為蓋世英雄,是其二;同為寒人出身,是其三。關羽與張、徐二人各事其主,皆建功勳,極大地影響了三國的政治走向。比較而言,關羽對蜀漢的消極影響極大,而張、徐二人對曹魏的積極影響巨大。不過,三人雖然事友以義為人生的指南,感恩圖報,義薄雲天,但皆以事君以忠為先,在忠與義的擇抉之下,都把忠君當作人生的首選。因此,三人之間的友情,並沒有影響到各人對主人的忠誠。相比之下,關羽始終跟從劉備,從一而終,而張、徐二人,則都有變更主人的行為。故此,關羽在三人中,最為世人所重,其忠義恩報之人格,三國以降,愈來愈受崇敬,歷千年而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