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6·18」讓科技轉換在基層實踐落地有聲

新华每日电讯:“6·18”让科技转换在基层实践落地有声

新华每日电讯:“6·18”让科技转换在基层实践落地有声

圖為第十六屆“6·18”大數據與物聯網產業館

為突破創新動能瓶頸,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福建省自2003年開始舉辦被稱為“6·18”平臺的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打造區域科技成果對接的重要平臺。16年來,“6·18”平臺共推介科技項目成果逾10萬項,促進4萬多項成果在福建轉化落地,帶動社會投資超過5000億元。

新华每日电讯:“6·18”让科技转换在基层实践落地有声

引智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6·18

新华每日电讯:“6·18”让科技转换在基层实践落地有声

無人機預警指揮車,AR沉浸式互動教室,以草代木的菌草技術……“6·18”平臺針對福建傳統產業多、科研資源少、重大科研項目缺乏的省情,持續引入國內外創新資源,以科技轉化帶動產業升級。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一批批福建本土最新的科技成果正是創新驅動的最好註腳。

6月18日,福建省院士專家工作站授牌暨院士項目簽約儀式正式舉行,43家今年成立的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在38位院士的見證下授牌,19個院士專家項目現場簽約,內容涵蓋前沿技術研發、專利技術引進、重大課題研究、科技戰略諮詢等。

新华每日电讯:“6·18”让科技转换在基层实践落地有声

“在6年前的今天,我們與中科院陳霖院士進行簽約,依靠中科院的腦與認知科學前沿技術,公司研發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提升。”來自福建泉州的泰好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錦章是“6·18”平臺發展的受益者。2017年,公司銷售業績達到了5000多萬元,同比增長超過30%,已經積累申請了近30個專利。

福州大學科技開發部主任李立光介紹,去年福州大學共通過“6·18”等平臺完成超過440個產學研合作項目。以此次推介的“竹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項目為例,該項目在2年內共獲得25件國家發明專利,年產值達2.3億元,今年將有望複製到新疆,為當地的棉稈資源綜合開發提供借鑑。

脫貧攻堅戰裡的科技之光

6·18

近年來,“6·18”平臺通過扶持科技興農項目,有效幫扶福建23個貧困縣優化產業結構,將科技扶貧理念落實為百姓真正的獲得感。

在寧德市,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被茶農稱為“粗茶淘金者”。記者在這裡看到,一箱箱在茶商眼裡不值錢的老粗茶被碾碎浸泡,經過酶解、分離、沉澱、大孔吸附樹脂、噴霧冷凍乾燥等工藝,最終提取出了晶體狀茶黃素。

新华每日电讯:“6·18”让科技转换在基层实践落地有声

“經過提純的茶粉、茶濃縮液等原料將被供應給各大飲料生產商,通過精深加工,粗茶附加值將大大提升。”仙洋洋食品總經理陳侹說,公司正是在“6·18”平臺上和專業院校完成對接,共同研發技術降低了茶黃素製作成本。

如今,寧德全市100多萬畝茶園的產量裡,有三分之二是粗老茶葉。僅仙洋洋食品一天就能將近百噸粗茶加工提取。過去被丟棄的粗茶,如今成了科技扶貧的“香餑餑”。

同樣在古田縣,即衝即飲的銀耳羹、食用菌護膚品等精深加工產品深受市場喜愛。當地政府介紹,通過“6·18”項目對接,政府、企業和高校組成的技術小組對銀耳高產化栽培關鍵共性技術進行攻關,成功使食用菌的工廠化栽培進入系統化、數據化、智能化時代,讓鄉村裡的食用菌產業成了農民致富的好幫手。

新华每日电讯:“6·18”让科技转换在基层实践落地有声

福建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6·18”充分發揮平臺資源優勢,以需求為導向,對23個省級扶貧縣開展科技扶貧,推進先進適用技術成果在貧困地區的轉化應用,有力提高了當地產業發展水平。

科技服務發展奏響產研“協奏曲”

6·18

持續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基礎。福建以“6·18”平臺為依託,緊跟時代步伐,加快體制機制創新,讓科技轉換在基層實踐落地有聲。

“我們的目標是讓科技對接像網購一樣方便。”福建省發展改革委項目推進處調研員張一鴻介紹,如今“6·18”平臺組建了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服務中心常年推進,藉助官方網站、雜誌、熱線、微博和論壇等形式,平臺全年更新推廣科技轉化的項目經驗,發佈各級產學研成果和最新需求等。

張一鴻介紹,目前福建共有300家各類眾創空間、136家科技孵化器、3000多家創業企業主動融入“6·18”平臺。以“6·18”平臺、“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廈門投洽會等平臺為基礎,福建正不斷加快前沿科技與一線企業的對接,奏響科技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產研“協奏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