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A股20多年历史形成了多个重要底部,当前的位置与此前的历史底部位置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第一:估值处于历史数据的底部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从全A股的滚动PE数据看,当前估值距离2005年三月高10%,较2018年和2011年高20%左右,处于历史估值低位水平,但盈利能力较历史几次底部时期更好,所以对比着看其实估值应该已经和2011年差不多了。

股息率依然不够吸引力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从占比情况看,2008和2005的历史大底当中股息率大于5%的公司占比超过5%,而目前股息率5%以上的占比仅有2%附近,同时市场利率较高,说明当前市场整体的吸引力依然不够高。

第二:跌幅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从指数跌幅上看,这一轮熊市的跌幅基本上和历史上的熊市跌幅相同,但由于目前处于的经济环境更严峻,所以并意味着完全止跌。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从跌幅超过70%的个股占比看,这次熊市的绝对数量超过历史,但占比较历史水平还有空间

第三:流动性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成交额最低点占牛市最高点比例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低值附近,但由于上一轮牛市港股疯狂,所以实际占比可能还是偏好,因此当前的成交量还不足以到最低迷的量能环境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换手率水平看,进入到了历史底部区域,但距离历史大底位置还有一小段距离。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从重要股东的增减持情况看并没有出现大量的资本减持,较历史低位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也可能和近几年特殊的金融环境有关系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股东回购金额远超过去的历史底部数量,或许这一次的底部真的与此前有很大的不同意义。

第四:底部的先后顺序

2005年政策底-估值底-股价底-经济底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2008年政策底-估值底、股价底同步-经济底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2009-2014年政策底-估值底-股价底-经济底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从历史情况看,政策底通常早于真正底部,估值底和市场底有先后顺序,但也可以同步,但一般比较难,所以市场底一般要晚于估值底。股市见底和经济见底没有直接关系,经济见底一般最后,但股市到底后一般经济才会到底。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第五:利率最高点对应股市低点

国债利率下行有利于股市见底,从目前看由于美国还处在加息过程当中,全球利率有望继续走高尚未到达最高点,因此距离历史情况的低点还早.

最大不同点: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个股分化极大,比此前几次的熊市要大很多,个股根据业绩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涨跌幅状态。

「底不是简单形成的」环境不同底的形成方式不同

外资成为重要影响力量,私募和公募、保险和社保、外资形成市场资金的三足鼎立态势,其中外资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