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唐代诗人只有六首诗存世,却有两首是众人皆知的千古绝唱!

对于诗人而言,重要的不是诗的数量多与少,而是质量要好,如果能有一两首佳作流传千古,能够青史留名,对他们而言,也就够了。

王之涣就属于这一类,他的名字应该是深深的烙在每个上过学的人的脑海里。我们可能会一时想不起他到底写过什么诗,又或是会误以为他是个写过很多脍炙人口诗篇的大诗人,但其实,会全唐诗仅收录了他六首诗歌,其中一首很多没上学的小朋友都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尤善五言诗。玄宗开元年间, 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名声都很大,又都落魄不遇。有天,天下着小雪。三位共诣旗亭(酒楼)。刚坐下不久,忽有梨园中十几位歌妓,在伶官带领下,登楼会讌,其中有四位皆是当时京都著名的歌妓。

这个唐代诗人只有六首诗存世,却有两首是众人皆知的千古绝唱!

于是,王昌龄对高适和王之涣说:我们三人都以诗知名,每每分不出高下。现在我们在此偷听诸歌妓歌唱,谁的诗入乐被歌最多,谁就为优。三人都说好。

不一会,一位歌妓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于是,王昌龄用手在壁上一画,说到:“这是我的一首绝句!”

不一会,有一位歌妓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于是,高适也用手在壁上一画,说到:“这是我的一首绝句!”

第三位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于是,王昌龄又得意地在壁上一画:“又是一首乐府。”

这个唐代诗人只有六首诗存世,却有两首是众人皆知的千古绝唱!

但是,始终没有歌妓唱王之涣作的诗歌。但王之涣并不着急,徐徐对高适、王昌龄说:“这些唱你们诗作的皆是潦倒乐官,只会唱一些‘下里巴人’之词耳。我的诗是‘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然后指着其中一位身穿紫衣、长得最漂亮的歌妓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三人大笑,在里间等候着俟之。等到这位歌妓歌唱时,开口便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这首是王之涣的绝句《凉州词》,王之涣笑着对王昌龄等二位说:“乡巴佬,我没有说错吧”!于是皆大笑。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典故。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个唐代诗人只有六首诗存世,却有两首是众人皆知的千古绝唱!

“凉州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当时的诗人依谱创作者,多以抒写边塞风情。王之涣这首《凉州词》也是如此:诗中描绘了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边塞孤城块然独处苍凉而壮阔的地理环境,抒发戍守边塞的将士在春天到来时悠长而哀怨的思亲怀乡之情。这首诗在众多的凉州词中脱颖而出,被清诗神韵派领袖王士祯推为唐人绝句中“压卷之作”(《带经堂诗话》)。

诗的一、二两句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第三句羌笛和吹奏的曲调《折杨柳》暗示戍守的将士离家千里、有家难回,为第四句抒发思想之情,批判朝廷刻薄寡恩、不恤士卒做好铺垫。

这个唐代诗人只有六首诗存世,却有两首是众人皆知的千古绝唱!

三、四两句在表达方式上含蓄婉曲:“羌笛何须怨杨柳”表面上是在劝慰,是在否定,实际上是在说怨也没用,因为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的最后一句更是直接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因为,他们从来就自诩是“春风雨露”、“化育万物”。明代的杨慎就认为内中含有讽剌之意:“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只不过不怨朝廷而怨春风,使诗意的表达更加婉曲也更加深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