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农业嘉年华游记

北京昌平农业嘉年华游记

******************

今天,虽然是阴天,一家四口,还是自驾去了北京昌平的农业嘉年华。

一路上,顺风顺水,没有碰到一次堵车。尽管看不见太阳,却并不觉得寒冷。

开着车窗,清新的空气,不停地涌入车内,送给了我们一路的凉爽,还有舒畅。

离开县城之后,我们就一直处在广阔农村的包围之中。

宽敞的公路两旁,地面、树木、农田,全都换上了绿装。那纤细柔长的枝条,鲜嫩小巧的叶子,让我们生出了无尽的怜爱。

神奇的植物啊!如果没有你们,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的运气特别好。从出发,到回家,尽管一直是阴天,却一直没有下雨。

今天,在游览的过程之中,游客,不多不少。我们感觉,既不拥挤,也不冷清;只有惬意。

今年的园内布景,比起去年,明显地好得多了。空空荡荡的地方,几乎没有;重复的场景,非常少。

当然,比起最初的几届,不可同日而语。

想起当年的农业园,多么让人兴奋啊!

当时,整个园区,百分之九十的地方,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一连串的温室大棚里,全都是五颜六色的植物和花卉。

丝瓜、葡萄、西红柿,身旁头顶全都是;

冬瓜、黄瓜和窝瓜,全都趴在绿叶下;

草莓、乌梅和蓝莓,伸手就能吃两嘴;

菊花、百合和兰花,香气四溢美如画;

……,……,……,

水池的布景,除了荷塘月色,还有小桥流水,惟妙惟肖。

村寨的布景,除了房屋和农具,各种人物,土腥味十足。

后来,整个景园,一年比一年退化;农村的各种生态表现,越来越少。

现在,基本上沦落成了全国各地农产品的售卖场。当然,还有俄罗斯、巴基斯坦、西班牙等国外的农产品。

尽管如此,今年的麦田、麦场原生态展出,还是让我为之一振。

其麦田的布局,十分宏大;其麦农的雕塑,生动感人。

看着栩栩如生的场景,我一下子就被送回到了六、七十年代。

那个时候,中国的农村,不叫乡村,一律统称:公社、大队、小队。

我们小队的土地,分布在涢水之滨。涢水,是汉水的一个支流;汉水,是长江的一个支流。

我的故乡,基本上全是沙地,不能涵养水分,主产棉花和小麦。

春天,在布谷声的回荡之中,我们播种了麦子。

伴随着春雨的不断滋润,伴随着气温的不断上升,地里的麦苗,茁壮成长。

那段时间,我们小孩,经常到田地里挑喂猪菜(野菜)。当时,我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玩扑克牌。由于扑克牌的稀缺和珍贵,我们常常在纸牌上刷上桐油,让它不容易被折坏或磨坏。

有一次,下午出门后不久,我们四个男孩,一会就挑满了一筐喂猪菜。然后,就坐在铁路边的大沟里,玩扑克牌。那时的玩法,主要是争上游。如果谁输了,就送给赢家一把喂猪菜。那一天,我的运气特别不好,玩到天黑时,我的一筐菜,全都输光了。如果再去挑菜,已经没有可能了。为了回家时能够交差,没有办法,我乘着夜色,从地里间隔有序地割了一筐麦苗。回到家里后,被母亲罚跪,被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以后,再也不敢了。

进入夏天之后,半人高的麦子,就从无边的绿色地毯,变成了遍地黄金。这个时候,必须抓紧时间收割;否则,接下来的频繁的大到暴雨,会使成熟的麦子,烂在田里。

在炎炎的夏日里,大人们戴着草帽,穿着长袖上衣、长裤,挥汗如雨地开镰收割了。

在家里,我们小孩,有的烧茶水,有的做饭。中午过后,我们就把茶水和中午饭,送到麦田里。

在收割麦子的过程中,常常碰见飞奔的野兔。那时候,大家一齐追赶。如果谁逮着了,就拿回家改善伙食。

麦穗被收割之后,就被草绳绑成一捆一捆的。然后,大人们用冲担,把它们挑到稻场上。

看啊!在稻场上,庞大的脱粒机,日夜不停地轰鸣着——它把麦穗,一排一排地,变成了麦粒和麦秸。

麦秸,在稻场上,被堆成了五、六栋“楼房”。那里,是我们孩子们爬高、捉迷藏的好地方。麦粒,用箩筐挑到加工厂后,就被磨成了面粉和麸皮。麸皮,用来喂猪。

新鲜的面粉,常常被做成面包,或者面条,让我们整整吃一个夏天。

从大柴锅里烙出来的面包,其弧面,洁白洁白的;其平底,金黄金黄的。

家乡的面包,独特的味道,永远忘不了。

从大柴锅里煮出来的手擀面,带着新麦特殊的清香味,也是难以忘记。

联产承包后,我的家乡,基本上不种小麦和棉花了,主要种蔬菜;因此,家乡的面包、面条的味道,只能永远地留存在记忆里,不可复制。

北京昌平农业嘉年华游记

北京昌平农业嘉年华游记

北京昌平农业嘉年华游记

北京昌平农业嘉年华游记

北京昌平农业嘉年华游记

北京昌平农业嘉年华游记

北京昌平农业嘉年华游记

北京昌平农业嘉年华游记

北京昌平农业嘉年华游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