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

汪贵显


赏千金,就是赏赐一千块金饼或马蹄金一类的金子,而赏黄金千两,则是赏赐一千两黄金。这两个单位是不一样的。

古代所谓“一金”,是这样一个东西:

这个金饼的重量是250g左右,而汉朝及先秦时期,这个重量就是“一斤”。所以一金等于一斤,等于现如今的250g。西汉以前,金饼大量存在,到东汉忽然大量消失,这在以前是一个谜,直到海昏侯墓出土无数金饼,人们才相信这回事:

赏赐千金,就是说真的赏赐某人一千块金饼or马蹄金,这听起来很吓人,但当时的确是有那么多黄金的。

至于说论“两”的金子,那是唐宋及以后的说法了。另外提一句,明清时期所谓的“某鼻烟壶值数百金”,不是说的金子,而是银子,人们习惯以大都市市面上流行的最贵重的东西为“金”。至于说“几万钱”“几十万钱”,这里的“钱”,不是重量单位,而是“文”。

这玩意儿不值钱,几文钱能买个馍馍或鸡蛋。但“数十万钱”,也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豆子人民艺术家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帝王有时会一掷千金,给自己取得战功的将军或是自己喜爱的臣子封赏,比如赏千户侯或者赏金万两之类的。但是我们都知道,以古代那种生产技术,真的会有那么多的黄金被赏赐出来吗?

在古代,尤其是西汉时期,皇帝赏赐黄金的次数很多而且数额巨大。例如因大将军卫青抗击匈奴有功,一次性就被武帝赏金二十万,王莽纳后用金三万。有人统计过仅汉武帝时期,赏金给大臣不少于五十五万两。

那这么多真的全是黄金吗?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冶炼金属的技术,夏商时期先民已经开始使用金器了。但是在古代中国生产力是很低的,我们想要大批量的把金子从矿石中提取出来并不容易。

所以我们经常会以铜这种当时的贵重金属,作为铸造钱币的主要原料之一。而在春秋时期,青铜其实也是贵重的金属,被用来制造货币,而且在先秦两汉黄金是极少见的奢侈品。所以基于以上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我国那时候赏赐的黄金只是铜的代名词而已。

但是江西海昏侯墓的挖掘让一部分人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因为海昏侯墓里的黄金太多了而且成色都比较好,大部分纯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所以,一部分人认为当时赏赐的黄金其实就是真的黄金。

所以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的金,通常说的可能就是真正的金子,那时候的金子多做成马蹄形或饼形,俗称“马蹄金”,每一块就是“一斤”。现在出土的金饼、马蹄金,重量一般就在250克左右,而250克正是汉代一斤的重量。

但是到了东汉以后社会上就不大用金子了。所以我们看东汉以后的记录,如果赏赐的是金子,一般都会很明确地告诉你“赏金千两”,而且一定会有单位。例如赏赐“十万钱”里的“钱”,就是我们常说的铜钱了。

明清时期,如果单说“金”其实就是指的是银子。这主要出现在文人的笔记中,说什么东西值多少金,意思就是值多少两银子。如《清稗类钞》里记录当时的达官贵人舍得花钱,以买鼻烟壶为时尚,“屑叶为末,杂以花露,一器值数十金,贵人馈遗以为重礼。

这里的数十金,就是说的数十两白银。如果是黄金的话,这个价格就很恐怖了。一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如果是黄金的话就是几百两白银。恐怕除了一些非常土豪的达官贵人们,没有人能常常消费的起吧。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时候皇帝说赏黄金万两,并不是指黄金有一万两那么多,而是代表很多钱币的意思。意味着皇帝赏赐的东西十分丰厚,而不是真正的黄金一万两。如果按照电视剧的那个赏赐法,皇帝的小金库多少钱都不够赏的。


小王子木有钱


关于古代皇帝“赏金”千两“,是否真的就赏赐100斤黄金这个问题

有两个方面需要确定一下

一是,”赏金“的”金“,是什么?

二是,”千两“这个数字是多少?


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典籍中经常出现的”金“并不是现在意义上我们所说的黄金。尤其是中国早起的奴隶社会时期,冶炼技术不发达,物资贫困,先秦文章中出现的”金“往往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黄金,而是黄铜。

《初学记》载:“黄帝采首阳山之铜,始铸为刀。”

《史记.平淮书》载:“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以来久远,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

《汉书·食货志》载“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兴自神农之世。”

我国早期的货币多种多样,龟贝作为货币出现的最早,随着铜与铁等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金钱、刀布相机成为货币。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金钱,一般指的就是铜,刀币,则大多有铁制造。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在秦国举行变法,为了取信民众,所以辕门立柱,许诺能够将“三丈之木”移动到北门的人,就赏赐给“十金”,此处的金,实则是铜,并不是黄金。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其中货币,便涉及到“赏金千两”中的金。

度量衡,则与“赏金千两”中的“千两”有关。

“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汉书.志·食货志下》


秦始皇规定,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黄金和铜钱两种。而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指的是黄金的意思,还指“钱”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的典籍中,皇帝赏赐大臣的时候,除了“赏金千两”之外,还往往会有“赏金十万钱”。秦汉之后,“赏金千两”指的就是赏赐黄金1千两,而赏金十万钱,指的则是赏赐铜钱十万。

那么“千两”,又是多少呢?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做事能量水平不行,与某某相比是“半斤八两”,评价一个比较小心眼,对钱比较看重的人,往往说他“锱铢必较”。

在中国古代,铢,两,斤都是重量单位。

“铢者,物繇忽微始,至于成著,可殊异也。”

“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


二十四铢是一两,十六两是一斤。

二十四铢是一两,象征二十四节气。十六两是一斤,象征“四时乘四方之象”。


所以,古代赏金千两,并不是赏赐黄金100斤,根据十六两为一斤,则是62.5斤。


因此,先秦以前,“赏金千两”赏赐的是铜,而由于当时各国的度量衡不统一,因此具体的重量也很难确定。秦汉之后,统一度量,“赏金千两”则是赏赐黄金62.5斤,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黄金100斤。


毕植园


重量单位古今是不一样的。据史料和现存古物来看:金锭有一两、二两乃至十两、二十两之分;银锭有半两、一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以至一百两或三百两。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这是十两黄金。

这是五十两。

足赤也并非今天的99金,能到9成就不得了了,古代的冶金技术有限。






虽有差异,但这些不足金的黄金都是文物,其价格要远超纯金的价格,从地下挖出来的都是国家的财产,个人不得将其私自非法交易损坏,否则必将触犯刑法。上交后会有奖励以及一面锦旗。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山东省泰安市满庄西五公里处萧家林就曾经在翻修老宅时,在墙下挖到一个瓷缸,里头都是金锭。


春风化雨雨过无痕


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冶炼金属的技术,夏商时期先民已经开始使用金器了。但是在古代中国生产力是很低的,我们想要大批量的把金子从矿石中提取出来并不容易。而在春秋时期,青铜其实也是贵重的金属,这些都是制造货币所用的。 古代如果动则赏黄金万两,咱们可以换算下,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封建时代,每年收入有多少,有多少黄金千两够皇帝赏赐的,毕竟黄金是有限的。有时候为了减少铸造货币所需消耗的贵重金属量,有的朝代连官员都不发银子用物质代替,比如粮食什么的。 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的金,通常说的就是真正的金子,那时候的金子多做成马蹄形或饼形,每一块就是“一斤”。 先秦时期的郢爰(yǐng yuán) 在先秦两汉的古代文献中所说的金就是铜制货币的单位,在先秦两汉贵金属是极少见的奢侈品,多用于工艺品,比如曾侯乙幕中出土的金钗,而世面上流通的货币却多是青铜材质。 东汉以后社会就不大用金子了,我们可以先看下东汉以后的记录,如果赏赐的是金子,一般都会很明确的告诉“赏金千两”,一定是有单位的,但是“十万钱”里的“钱”,就是我们所说的铜钱了。所以我们再看“米贵,一斛万钱”,“首饰值七十万钱”。一钱,等于一文,就是一枚铜钱的意思。 一千文(钱)是一贯,或者说是一吊。元代之后,银子流行,相互之间可以兑换。一吊钱约等于一两银子,因此说,“郎吏冯球,家最富,为妻买一玉钗,奇巧,直七十万钱”,这玉钗的价格七十万,乍一看令人吃惊,但其实也就700两银子。 李自成想抓崇祯,悬赏封万户侯,首告者赏金千两,这后头就带着计量单位,如果不带计量单位,那就是银子,这个一会儿会说到。李自成的悬赏很明确是金子,不是银子,更不是铜钱,他再抠门,为了抓皇帝,也不至于赏给人家一千两的铜片子。 明清时期,如果单说“金”就是银子,这主要出现在文人的笔记中,说什么东西值多少金,意思就是值多少两银子。如《清稗类钞》里,记录达官贵人舍得花钱,买鼻烟壶当时尚,“屑叶为末,杂以花露,一器值数十金,贵人馈遗以为重礼。”这里的数十金,是说数十两白银,而不是数十两黄金。更不可能是铜板了,几十个铜板买的,贵人们也不好意思馈赠当成重礼。 终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春秋的金,大约是在说铜。战国、秦、汉的金,通常就是说的金子。汉以后的金,后面加计量单位“两”的,一定是黄金,但说“赏金三十万钱”这种,赏的就是孔方铜钱。明清时期,不加单位的金,如“值数十金”,这里的一金就是指一两白银。 至于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赏赐黄金千两什么的,我们不能绝对的说历史上没有,但是我们肯定的是影视剧中随便的黄金千两万两的是为了烘托气氛!


黄身时雨


先秦时期的金是专指青铜,黄金用得不多,用于货币的仅仅楚国发行的郢爰,之后直到明代才发现黄金官锭。一直以来黄金都不是作为货币的存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

秦代以来,也有少量金币出现,例如秦代金半两,作为上币存在过:



宋代金淳化供养钱:


之后也有金开元,金光绪,金大头等,各地方军阀银元也铸有金样币。都不是以流通货币的身份存在,都是社会上层把玩互赠所用。


楼主所问赏金那就得看是哪个年代了,如果是先秦时期赏金就是吉金,也就是青铜。到了西汉才会是赏黄金。



而重量则各代不同,商代、西周货币单位为朋,春秋战国到唐以前为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秦代一两为二十六克左右,唐代为五十多克一两,到了明清时期则为三十六克一两,民国也不外如是。
所以楼主所说一千两,这种赏赐方式最少得到西汉以后,重量不一而足,以清代为例,一千两黄金就等于36000克,折合现代的三十六公斤,也就是七十二斤,七百二十两。


风云说收藏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首先,所谓赏金千两,可以肯定的说,历史上未必全是赏黄金。

我们从不同的历史时代分别聊聊。

中国很早就有了冶炼金属的技术,夏商时期先民已经开始使用金器了。但是在古代中国生产力是很低的,我们想要大批量的把金子从矿石中提取出来并不容易。在在春秋时期,铜也属于贵重的金属,但是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的金,通常说的就是真正的金子,那时候的金子多做成马蹄形或饼形,每一块就是“一斤”。前段时间展出的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金饼就是这类实物。这个基本就是赏赐物,并不是市场流通货币。这里提供一个质量单位的换算,就是在各个朝代大约多少克相当于一斤(注意不是现代的十两一市斤,而是十六两一斤):

周、秦、汉 约256克

魏、晋 约223克

隋 约668克

唐、宋、元、明、清 约597克

民国 500克

通过换算我们可以知道,汉代的一两大约16克,那个时候的所谓黄金千两大约是现代的三十二斤左右,没有一百斤(但是也很可观了)。

上面说了,真正的黄金是不做流通货币的(貌似现代也是一样),在先秦两汉的古代文献中所说的金多指铜制货币的单位,在先秦两汉贵金属是极少见的奢侈品,多用于工艺品,比如曾侯乙幕中出土的金钗,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多是青铜材质。

我们看到的东汉以后到明清以前的记录,如果明确的告诉“赏金千两”,是以两为单位的,那么是黄金,如果是“赏金千斤”,就一定是铜,另外还有一种“赏金三十万钱”,这个钱不是计量单位,而是单指铜钱,三十万钱就是三十万个铜钱。

明清时期,如果单说“金”,那么指的是银子,这主要出现在文人的笔记里,说什么东西值多少金,意思就是值多少两银子。如《清稗类钞》里,记录达官贵人舍得花钱,买鼻烟壶当时尚,“屑叶为末,杂以花露,一器值数十金,贵人馈遗以为重礼。”这里的数十金,是说数十两白银,而不是数十两黄金。也不可能是铜板了,几十个铜板买的东西当贵重礼物送人我估计有可能被打死。

综上所述,春秋的金,大约是在说铜。战国、秦、汉的金,通常就是说的黄金。汉以后的金,后面加计量单位“两”的,一定是黄金,明清时期,不加单位的金,如“值数十金”,这里的一金就是指一两白银。

至于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赏赐黄金千两什么的,我不敢说历史上绝对没有,但是我觉得为了烘托气氛或者增加情节的表现力的方面更大一些。或者,干脆就是没有认真考证历史资料就写剧本了。


燕国术士虎胤空


我国是货币大国,但不是金银大国,历史上我国金银产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于需求,所以大量使用其他金银代币,比如铜和铁,铜钱一直是古代流通的主要货币,在明朝以前金银流通范围很小,一般由国家储备,很多王朝根本不允许金银流通。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金不仅仅指黄金也指铜和锡,秦之前铜和锡都可称为金。汉朝时期,随着黄金的增多,金逐渐成为黄金的代称。所以汉代之后的赏金千两是可信的,确实是黄金。古代一斤16两600克左右,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0克,千两即现在的31.25市斤,所以赏金确实赏的是黄金,只是纯度没现在的高,此外赏金千两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没几个人能得到这么多的赏赐。用的都是铜钱,最多也是碎银,并不像电视里演的那么夸张。

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冶炼金属的技术,夏商时期先民已经开始使用金器了。

古代如果动则赏黄金万两,咱们可以换算下,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封建时代,每年收入有多少,有多少黄金千两够皇帝赏赐的,毕竟黄金是有限的。

先秦时期的郢爰(yǐng yuán)

东汉以后社会就不大用金子了,我们可以先看下东汉以后的记录,如果赏赐的是金子,一般都会很明确的告诉“赏金千两”,一定是有单位的,但是“十万钱”里的“钱”,就是我们所说的铜钱了。所以我们再看“米贵,一斛万钱”,“首饰值七十万钱”。一钱,等于一文,就是一枚铜钱的意思。

明清时期,如果单说“金”就是银子,这主要出现在文人的笔记中,说什么东西值多少金,意思就是值多少两银子。这里的数十金,是说数十两白银,而不是数十两黄金。更不可能是铜板了,几十个铜板买的,贵人们也不好意思馈赠当成重礼。

终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春秋的金,大约是在说铜。战国、秦、汉的金,通常就是说的金子。汉以后的金,后面加计量单位“两”的,一定是黄金,但说“赏金三十万钱”这种,赏的就是孔方铜钱。明清时期,不加单位的金,如“值数十金”,这里的一金就是指一两白银。

所以,不同朝代,金的意思也不一样。比如春秋时期的金主要是指铜。而战国、秦汉时代的金,就是真正的金子。汉以后一般都会在后面带计量单位“两”,一定是指黄金,说“赏金多少钱”的,指的就是铜钱。明清两朝,没有单位的金,如“值多少金”就是指多少两白银。


睿雅舒适家


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皇帝赏给某某多少黄金和白银,但封建时代人们生产能力并不高,这些黄金真的是可以这样随意赏赐给人的吗?

查看史料,原来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冶金技术,在夏商时期金器就得到了使用。但当时的生产力并不高,而这些大量的金子都是从矿石中提炼而来的,所以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春秋时期,青铜属于制造货币的材料,因而属于贵金属。

可以说,战国到东汉时期的金多为真正的金子,形状有马蹄形或饼形,重量约一斤一个。比如南昌海昏候墓就出土了许多金饼等。

先秦两汉金多为铜制货币单位,那时贵金属是奢侈品,多做工艺品用。东汉以后,金子的使用数量开始渐少。查阅东汉以后的史料,可以发现若当时赏赐的是金子都会明确说明“赏金千两”,后面会有单位。若是“多少万钱”,那就是指铜钱了。

到了明清时期,在许多文人口中的“金”其实是指银子,比如说一样东西多少金,就是多少两银子的意思。

所以,不同朝代,金的意思也不一样。比如春秋时期的金主要是指铜。而战国、秦汉时代的金,就是真正的金子。汉以后一般都会在后面带计量单位“两”,一定是指黄金,说“赏金多少钱”的,指的就是铜钱。明清两朝,没有单位的金,如“值多少金”就是指多少两白银。


汽车之翼


赏金千两这种情况是非常少的,而且根据年代不同,赏赐的“金”也不一定就是黄金。

黄金是极度稀缺的贵金属,世界上存在极少,并不进入经济流通领域,哪怕到了冶金技术先进的今天,黄金也仍然是一般等价物,并不进入货币流通领域。

所以电视剧里动辄赏黄金千两,是几乎不可能的。

封建王朝历史上,“金”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指代黄金,而是指代另一种金属,就是“铜”。

“铜”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贵金属,早在尧舜禹传说时代(距今约4500~4000年),人们就已经开始冶铸铜金属,利用铜金属制作包括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于交易的货币、用于战争的武器等各种物品。

所以“铜”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

直到战国末期,由于铁器的出现,国家不再用“铜”金属铸造武器,“铜”金属开始改变使用属性,只保留了一般货币的交易属性。

从商朝以后,“铜”金属制造的货币开始逐渐代替其他材质如贝壳、玉、骨等材质的货币,成为中国内部流通的主要货币。

那么在历史记载的文献里,经常出现的“赏金”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又比如:成语“一字千金”里的千金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里千金并不是指一千两黄金,而是指一千金黄铜(金铜斤,是古代钱币数量名称。大概是二十两或一斤为一金。《战国策·齐策一》“ 公孙閈 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市卜於市” 汉 高诱 注:“二十两为一金。”)。

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了,所以吕不韦才会因此一举天下扬名天下知。

到了南北朝、唐朝之后,由于冶金技术不断改进,黄金这样的贵金属也开始出现在皇帝的赏赐名单里。

唐朝就有很多皇帝赐予黄金给大臣的记录,比如唐高宗时期,大将黑齿长之在仪凤年间(676年—679年)两次打破吐蕃军队,获得赏赐共计“金五百两、绢五百匹、物四百匹(《旧唐书卷》109,《黑齿长之传》)”;大将薛纳在开元九年(721年)大破吐蕃,获赐“物三百段,银五百两,钱三万贯(《册府元龟》卷128《帝王部.明赏二》)”。

从这两次的赏赐就可以看出来,此时的“金”已经开始明指黄金了。而“铜钱”已经开始被称呼为钱,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如果不是取得了重要的战功,帝王也是不可能轻易地赐予黄金给臣子的,所以电视剧中动辄赐金千两,大家看看就算了,不要太当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