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養兒防老的父母,最後的結果竟是這樣!

身邊有這樣一個群體:生於五十年代,經歷過“大躍進運動”、“反右傾”鬥爭、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事件;經歷過不堪回首的飢餓與貧窮,然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裡咬緊牙關,用體力勞動換取了不再為一日三餐而苦惱惆悵的生活。他們一生操勞與勤儉,只為養兒防老。

他們就是許多70後,80後的父母,深深愛著子女,將自己的老年生活也寄託在子女身上的一代人。他們所期盼的老年生活是和兒子、孫子生活在一起,三代甚至是四代同堂,共享天倫。

<1>

梁姨有10個孩子,七個兒子,三個女兒,從10多歲開始,她便一直圍著她的這些孩子轉,一個還不到兩歲,另一個又呱呱墜地。

好不容易把子女都拉扯大,以為終於可以過上一些稍微平靜的生活,這時老伴卻不幸逝世。眼看著村裡的年輕人都往大城市跑,梁姨不希望孩子因為自己而失去在外闖蕩的機會,儘管內心很難過,但她還是選擇讓孩子出去。

很快子女都成家立業了,梁姨年經也大了,她想終於可以好好享享清福了。然而,當她搬去與兒子同住時才發現,她融不進兒子一家人的生活,最終選擇一個人在鄉下生活。

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年輕人的思想越來越西化,越來越講究追求夢想與實現自我價值,同時越來越難以理解與接受他們父輩的生活模式。當生活中出現越來越多他們聞所未聞的物件,加上面對子孫們隨著社會不斷髮展的生活習慣和理念,他們感受到了這個時代帶給他們深深的孤獨與不安。

這種孤獨與不安讓他們愈加依賴兒子,但是當他們懷抱最後一絲希望去加入兒子兒媳的小家,準備享受天倫之樂,安享晚年時,卻發現由於思想觀念、生活習慣、性格及婆媳間的微妙關係,他們根本融不進兒子的生活。

<2>

在我的家鄉,像梁姨這種將到古稀之年卻孤獨一人的老人隨處可見。老伴離世,子女進城工作,他們習慣不了城裡的生活或因與兒媳相處不來,不得不選擇獨自一人留在鄉下。兒子媳婦一年回不了家兩次,他們老年生活孤獨而淒涼,本該好好享受的年齡,卻不得不選擇繼續耕作來維持生繼或渡日。

本以為養兒能防老,將所有心思放在兒子身上,最終卻被現實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然後他們內心陷入無際的恐慌:孩子已有自己的家庭,而自己並不是他們家庭中的必要一員。即使兒子兒媳願意與自己一起生活,但是城裡的生活自己又實在適應不了,也不可能要求兒子回鄉下和自己一起生活。

楊姨和王伯是一對老夫妻,他們的兒子在一次事故中去世,從此他們的生活蒙上了厚厚的一層灰。雖然餘生有老伴摻扶,但是沒有感情基礎的他們雖然一起生活了幾十年,但往往不是相對無言就是惡言相向。沒有孩子,他們的生活沒有任何一絲光亮,孤單,寂寞時刻充斥著這兩個白髮老人。夫妻的陪伴,於他們,並沒有太大作用。

<3>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強調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倡導大家在家庭關係中要把夫妻關係放在首位。如今時常也能在網絡上看到一些網友曬爸媽的幸福生活並自嘲自己不是親生的,這些都證明了如今的父母已經意識到了不能將自己所有的生活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更不能將自己的老年生活依賴在孩子身上。

對於生於四十至六十年代的人來說,孩子是他們的信念,是他們所有的期盼,不被孩子接受或自己適應不了城市的生活,他們就失去生活的重心與希望,漫長而沒有奔頭的晚年生活,他們將渡日如年。對於生於八十年代後的父母,他們開始注重自身的需求,並努力去依靠自己去滿足自身需求,而不是強迫孩子去替他們過他們自己未過上的人生。

這一代人的老年命運已經難以改變,他們的觀點更是難以扭轉,哪怕明知道他們的老年將會成為一場悲劇,旁人也是愛莫能助。只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明白伴侶才是年老時最好的依靠,興趣愛好才是老年生活最好的陪伴,財富積累才是老年生活的保障。也希望更多的人明白生兒育女是為了體驗他們的成長,而不是為了傳宗接代和防老。父母最好的愛是懂得得體地退出,在他們未成年時,盡我們所能去給他們愛;在他們成年後,特別是有了自己的家庭後能夠不去幹涉,不去打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