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两种蒙古人,一种在草原上,一种在泉州海边

世上有两种蒙古人,一种在草原上,一种在泉州海边

有一首长调是这样唱的:世上有两种蒙古人,一种在草原上,一种在马背上。

他们有竖写的文字,和一部横写的历史。漂泊,是一个游牧民族最悲壮的诗篇。

——有谁会知道,还有一种蒙古人,他们在海边。

他们姓“出”,住在离泉州市区60多公里远,泉港区涂岭镇的多个村庄。这片靠海的广地,哺育了2000多名族人。落脚数百年,悠长的岁月冲淡了最初的记忆,他们与当地人通婚,说起了地道的闽南话。

世上有两种蒙古人,一种在草原上,一种在泉州海边

但仍有一份“不肯忘却的纪念”,写在每一个族人的身上。那是承于祖先的,天性中的豪迈与骨子里的高贵情怀。

今天,泉州中考成绩第一名是一位叫出云芊的女孩,她的名姓让我们又想起了这个在海边的蒙古民族,一段慢慢淡去的历史。

世上有两种蒙古人,一种在草原上,一种在泉州海边

我们来到后裔族人最聚集的小坝村。村祠堂的门口,挂着这样一副对联,“燕南无二族 惠北自一宗”。

祠堂建成200多年来,饱经风霜雨雪,因为是这个蒙古后裔村的重要见证,在族人的维护下,原貌如初。各民居前都保留着“燕山衍派”的标示,门口的对联,道破“燕山出”一族的特殊出身。

世上有两种蒙古人,一种在草原上,一种在泉州海边

出氏家庙和蒙古族的小娃娃(资料图)

这支燕山出氏,曾在乾隆年间声名大噪。族里当时出了一位进士,名叫出科联,此人文采斐然,进了翰林院,并随乾隆皇帝下江南巡防。途中,乾隆皇帝想到“出”这个姓很特别,就问起了渊源。出科联趁机奏明出氏一姓的来龙去脉,皇帝听后称道:“好个奇姓!”从此,出氏的身份终于大白于天下。

如今的出氏祠堂内有联曰:“帝廷称奇姓,闽海振科名”,说的正是这件事。

世上有两种蒙古人,一种在草原上,一种在泉州海边

为什么出氏这一身份,一度不敢声张呢?

出氏族人出学渊介绍,出氏是蒙元勋臣、太师、国王木华黎之后裔。出氏尊木华黎之世孙、元末太尉纳哈出为始祖,因明初其长子造反,次子弃官隐居泉州,担心被株连九族,便去掉父名“纳哈”二字,单取“出”字为姓氏,“蜗居”深山。

这一住,数百年过去了。

世上有两种蒙古人,一种在草原上,一种在泉州海边

逃到泉州的蒙古族后裔,后来在泉港落叶生根。据悉,小坝村的蒙古族村民占福建省蒙古族总人口数的90%以上,约有1700多人;今天的这位出云芊所在的涂岭前欧村有400多名后裔,而涂岭另一特色村落樟脚村也有200多名出姓。

这支“燕山出”族人,依旧保留着蒙古族豪迈、好客的性格,家家自备酿酒,有客前来,邀他满满喝上一杯,好不快哉。只是,历经岁月的洗礼,出氏一族的生活,除了不过元宵节(据说,可能忌讳与“元消”谐音)外,早已与汉人无异。

世上有两种蒙古人,一种在草原上,一种在泉州海边

最让出氏后人们遗憾的是,身为蒙古后裔,他们丢失了太多的民俗文化、礼仪。为了重拾根本,出氏族人组团前往内蒙古,念祖寻宗。2013年,小坝村还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定为“全国蒙古族特色村寨”,可提供住蒙古包、烤全羊等特色旅游体验。

其实围绕小坝村,目前涂岭已经串起了一条“村村通”的旅游线路。前欧村有一个3A级景区红星生态园,樟脚村是一个油画特色村落,小坝村每年的油菜花田也吸引不少游人,再加上蒙古特色,如果你感兴趣,不妨一边诗情画意,一边品读一段久违的历史。

世上有两种蒙古人,一种在草原上,一种在泉州海边

Tips:

涂岭镇小坝村,西与仙游交界,从国道324线拐进小坝村村道,再走10公里左右,就能抵达小坝村祠堂,你若幸运,还能看到沿途的青山瀑布。

世上有两种蒙古人,一种在草原上,一种在泉州海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