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紅色經典——《沙家浜》

沙家浜,是中國江蘇常熟的一個地名,但她同時又是一部同名現代京劇,後者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靡全國,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人,直到現在許多人還會叫得上劇中人物的名字:郭建光,阿慶嫂,刁德一......

走近紅色經典——《沙家浜》

《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

1939年5月,新四軍東進,與常熟地方抗日武裝會合,在沙家浜陽澄湖地區開闢敵後根據地,打擊日偽。10月,新四軍西撤,留下一批傷病員,在人民群眾和地方黨組織的掩護和幫助下,以蘆葦蕩為天然屏障,堅持鬥爭,粉碎了日偽掃蕩,保存並發展了革命武裝。京劇《沙家浜》就是根據這一史實而創作的。

走近紅色經典——《沙家浜》

《沙家浜》劇照

在常熟《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內,陳列著36名傷病員的照片。在京劇《沙家浜》中,因劇情需要,該劇採用18棵輕鬆的藝術形象代表堅貞不屈的18名戰士。郭建光是眾多英雄人物的集合,他的名字分別取自新四軍英雄戰士郭曦晨之"郭"、李建模之"建"、夏光之"光",最終形成英雄"郭建光"。阿慶嫂原型有被日軍殺害的茶館老闆陳關林,婦女工作者範惠琴,抗日英雄朱丹烈士等等。還有反面人物胡傳奎的原型是號稱"草頭王"的土匪頭子胡肇漢。在紅石村還能看到"春來茶館","七星灶"等復原的實景。行走在當年新四軍戰鬥過的地方,參觀革命英雄事蹟,倍感革命歷程的艱辛曲折。

走近紅色經典——《沙家浜》

七星灶

《沙家浜》這部現代京劇,產生於那個特殊的年代,必然打上時代的印記。但是,她的藝術魅力卻依然閃耀著光輝。就創作講,她就像是一場接力賽:第一棒由崔左夫的報告文學《血染著的姓名》奠基,第二棒由文牧的滬劇《蘆葦蕩火種》接力,最後一棒由汪曾祺精彩"衝刺"完成了京劇《沙家浜》。當然,領導的支持,譚元壽、馬長禮等藝術家的頃情表演,以及《沙家浜》最終拍成電影走向全國,也是該劇成功的重要因素。

走近紅色經典——《沙家浜》

從左至右:郭建光原型之一劉飛,創作人員崔左夫、文牧、汪曾祺

《智鬥》是《沙家浜》最出彩的一個"摺子戲"。其魅力在於創作者的大膽創新:與傳統戲劇相比,突現唱詞的文學性,強調語言的簡潔生動、俗中見雅。在人物塑造上,採用了戲劇中特有的"打背供"手法,用畫龍點睛式的語言多側面表現人物個性,無論是阿慶嫂的機智潑辣,刁德一的陰險狡詐,還是胡傳奎的愚蠢自負,都表現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走近紅色經典——《沙家浜》

景區:《智鬥》塑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