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兩億兩白銀,洪秀全打垮的不是愛新覺羅龍脈,而是經濟命脈

1851年太平天國在給洪秀全過了38歲大壽之後,算是正式起義了,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從咸豐帝到同治帝先後派出了十來個欽差大臣,但都無濟於事,直到曾國藩的出現,一切才得以扭轉。

十四年兩億兩白銀,洪秀全打垮的不是愛新覺羅龍脈,而是經濟命脈

洪秀全

太平天國運動十四年,可謂轟轟烈烈,雖然一度打到了北京附近,但是主要的活動範圍依然集中在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而且最終也沒有能夠撼動愛新覺羅的龍脈,封建統治依舊,但是卻在極大程度上打擊了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十四年兩億兩白銀,洪秀全打垮的不是愛新覺羅龍脈,而是經濟命脈

咸豐帝

根據賽尚阿在1851年12月給咸豐帝的奏報中所說,當時雙方在廣西交戰,清廷每月花費白銀七十萬兩;到了1853年,根據戶部的統計,每月的戰爭費用已經增加到一百萬兩,後來戰爭進一步擴大,初步推算,太平天國運動十四年,清政府至少支出了兩億兩白銀。兩億兩白銀是什麼概念?清政府當時的歲收入大概不到四千萬兩,馬關條約賠給日本就是兩億兩白銀,而辛丑條約也就賠了4.5億兩,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大概是3000億。

十四年兩億兩白銀,洪秀全打垮的不是愛新覺羅龍脈,而是經濟命脈

曾國藩

此外,太平天國長期佔據江南富庶地區,清政府的歲收入更是捉襟見肘。以上僅僅是清政府單方面的支出,太平軍方面的支出也不會少多少,再加上戰爭的破壞性,可以想象當時百姓真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太平天國運動十四年大大打垮了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十四年的戰爭花費遠超辛丑條約。

十四年兩億兩白銀,洪秀全打垮的不是愛新覺羅龍脈,而是經濟命脈

太平天國石達開

​所以說,戰爭就是一定程度上就是金錢鬥爭,如果沒有天平天國的這十四年,或許可以買進更多軍艦、增強軍事實力,至於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或許也可以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