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爲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九街十三巷三庵兩院,一棵榕樹不見天”,在老漳州人的記憶裡,說的就是古城修文東路這顆古榕樹,枝丫橫長,遮天蔽日,於樹下望不見藍天之感。據《漳州府志》記載,東橋亭建於公元816年,即唐元和十一年,時乃農曆丙申年,至今一千二百多年。1988年,被列入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併為國務院宗教局認證的宗教活動場所。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關於這座橋名由來,還有一個很勵志的故事,東橋在七陰橋中是為“名第橋”,據說當年東橋建成之際,一位名喚周匡物的漳州人中了進士,作為最早登科及第的漳州人,舉城狂歡,為鼓勵後世青年,剛建之橋遂為名之。

一座寺廟依橋而建,前橋後廟,故名“東橋亭”。歷經三朝,跨時一千多年,方建而今三進院落。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寺廟總面積約為800平方米,第一進,始建於唐朝,供奉觀世音菩薩,殿中盤龍石柱早已被旺盛的香火燻烤得呈現古銅色彩,還有那明清時代書法大家所題寫的楹聯也在時光歲月裡日漸厚重。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大殿中間,一方小小的放生池,數條魚兒在清澈的水中肆意生長,不禁想到神志怪異中那些佛前修煉千年幻化成人的劇情,想來不是捏造,也有事實可依。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兩側十八羅漢分立,佛教傳說,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八羅漢和二尊者而來,皆為釋迦牟尼的弟子。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明朝續建第二進,供奉西方三聖,院落中,九品蓮花圖,石缸中小小睡蓮,陽光下靜靜生長。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還有兩邊那滿滿的書櫃,各類經書佛法,大概是佛法愛好者之間的信仰共享。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至於清朝復建第三進,供奉釋迦摩尼佛,遺憾的是,當日此進並未開放,通過門而往,一個個小小的紅燈籠掛滿屋內,一張小卡片寫上寥寥數語,或許是信眾的祈願吧~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屋脊上,龍鳳鳥獸花草蟲魚,造型繁複,色彩豔麗飽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個個精緻的形態,一處處精彩的故事,都是用最簡單的破碎瓷片粘貼而成,剪瓷雕,典型的閩南建築工藝。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臨走之際,大門前一個小小的黑板吸引了我的注意,寥寥數筆,一尊觀音畫像躍然其上,可愛又有趣,從板上消息來看,很不湊巧的我們顯然錯過了剛剛過去的一個廟內節日。

“白首為功名”,漳州這座依橋而建的東橋亭寺歷經三朝始成

漳州東橋亭寺

古榕樹蔭庇,這座見證著“白首為功名”的老橋,廟亭、人流、車馬,甚是喧囂,在市井中感受世俗的魅力,在流水悠然的節奏裡體會漳州人的質樸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