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摘帽

“做好旅游扶贫,就要找准旅游与扶贫的交集,有效将两者相结合,发挥旅游产业带动扶贫的最大效益,为贫困村、贫困户找到增收来源,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潜山县旅发委主任方向明介绍说。

2016年,潜山县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下发《潜山县旅游扶贫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预示着通过开展旅游扶贫脱贫摘帽正式成为潜山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又一条新的途径。

201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890万人次、同比增长19.8%,实现旅游收入79亿元、增长40.6%,带动2021户,8053贫困人口脱贫。

2018年1—6月份,全县接待游客440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收入40亿元、增长13%,预计带动2000户,4650贫困人口脱贫。

试点培育 穷山沟变“旅游村”

2014年,我县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天柱山天镇茶庄村为试点,开始探索“旅游+扶贫”脱贫攻坚新模式。

“以前我们这里,穷得叮当响,全村看不到几个人,都出去打工哒!”2014年,该村农民过着“砍树换得油盐钱,到了腊月愁过年”的苦日子。

潜山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摘帽

首届中俄●天柱山文化旅游交流活动

茶庄村地处天柱山景区腹地,天柱山旅游的游客集散地、交通换乘地,得天独厚的资源特质,让茶庄村的脱贫思路瞬间明朗了起来。

潜山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摘帽

茶庄村农民在家开上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发挥区位优势,依托旅游扶贫,建设美丽村庄,服务核心景区”。2015年,一场华丽的“蜕变”正式上演,投资2亿多元,对茶庄公路两侧的民房进危房改建和风貌改造,打造集气功养生、休闲度假、民宿体验为一体的天柱山脚下“俄罗斯”村, 既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又能让当地居民开展农家乐,实现脱贫致富。短短3年,70%农户端上了旅游的“金饭碗”,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和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潜山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摘帽

天柱山镇茶庄新农村

该村以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天柱峡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峡谷景区,创新“公司+农户”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农民以林地和投资额入股参与分红,每年按照门票收入的10%支付给林地承包户,按照投资额的20%兑现入股分红,部分村民每年最高分红额达到2万元。

潜山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摘帽

九曲河皮划艇漂流惊险刺激

利用九曲河河谷风光通过招商引资搞起了九曲河皮划艇漂流,附近村民劳务用工得以解决。“以前,村民主要是靠砍伐树木或外出打工赚钱,收入有限。现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或以山地山林等资源入股,变身股民,或开农家乐、或在景区务工,收增长了好多倍。”茶庄村党支部书记宋月凯高兴地说。

四轮驱动,好山水变“潜力股”

在“茶庄模式”取得成功后,潜山县“乘胜追击”,全面深挖旅游扶贫潜力,创新了四轮驱动旅游扶贫模式。

潜山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摘帽

景区辐射“带动”。水吼镇依托天柱山的品牌优势,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开发白马潭、天仙峡等景区,并把周边村落作为景区休闲、观光和民宿文化体验承接区,变封闭式景区为开放式景区,充分发挥景区带动的“溢出效应”。 2017年白马潭景区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11万元,全村120余名男劳动力成了筏工,20余名村姑成为景区讲解员,300多贫困人口吃上了“旅游饭”, 年人收入达3万余元。

潜山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摘帽

天仙峡景区玻璃滑道

乡村线路“撬动”。按照点串成线、线组成面、面连成区的思路,积极培育发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鼓励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餐饮、住宿性农家乐及生态、休闲、体验性农庄,建成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12家,包装、推出了山水田园乡愁游、康体养生运动游、森林古道穿越游、红色教育爱国游、戏曲文化体验游、跟着课本研学游、缘分天柱浪漫游等八条精品旅游线路,直接间接带动20多个贫困村、400余户贫困户参与发展。

潜山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摘帽

痘姆乡仙驾葡萄

旅游商品“推动”。扶持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大力发展茶叶、瓜蒌、水果等种植基地,痘姆乡中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委托帮扶和直接帮扶的模式,帮助贫困户建设、管理葡萄基地,为贫困农户提供务工机会,贫困户每年每亩土地可分红600余元,用工收益可增收8000余元。

潜山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摘帽

节庆活动“舞动”。 以“春游、夏宿、秋赏、冬品”为主题,常态化开展“最美乡村在潜山”旅游系列活动,举办天柱山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天柱山国际长板速降大赛和天柱山国际溯溪越野挑战赛等高端体育赛事和赏花节、采摘节、农事节,越野赛等活动,既丰富了该县旅游产品供给,又为贫困户就业、农副产品外销搭建了平台,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

潜山旅游扶贫助力脱贫摘帽

潘铺生态园荷花盛开游人如织

2018年,潜山县要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旅游扶贫是该县扶贫攻坚和脱贫摘帽的重要一环,通过模式创新,旅游扶贫将成为为贫困村、贫困农户提供产业发展、收入来源的又一主要途径。(张泽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