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听不懂的莆仙话,是一种什么语言?

图:石瞒宇

福建话曾被网友列入中国最难听懂语言的排行版。殊不知,作为汉语七大语言之一的闽语其内部也是四分五裂的,有闽北语、闽东话、闽南语、闽中语和莆仙话。莆仙话又称为兴化话、莆田话,莆田本地人自称本地话,主要流行于莆田市及其周边部分乡镇,与其他兄弟语言无法有效沟通,福建省内部的各方言彼此间都不能有效沟通。所以其他省份的人提到的“福建话”实际上是五种语言……

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蓝天下的莆田绶溪,图:泛舟视觉

曾有个老笑话,话说两位莆田学生一起在北京上大学,有一天就着一道数学题用莆仙话讨论起来,教授听到后以为他们在吵架,就连忙跑过去说:“别吵架、别吵架,有话好好说!”因为莆仙话比较特别,所以在非莆田地区使用确实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莆仙话相对于国人最多使用的官话来说确实让大部分人听不懂,并且连一个字都难以抓住。那这种奇特、又小众的语言是怎么产生的呢?

其实,莆仙话是中国最古老的声音之一,被喻为中古汉语的活化石。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普通话的普及,莆仙话的继承出现了断层,城市里听不懂、不会讲莆仙话的小孩越来越多。

莆仙话从何而来?

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兴化府古城地图,原来的城墙所在,就是现在的旧环城路

莆仙话作为闽语的一支,早期形成的过程和福建其它地方的闽语类似。汉武帝灭闽越国以后,福建地区逐渐受到中央的直接管辖。南征、戍守留下来的汉兵,或者早期的官员任命,使得一些中原汉人落户闽地。那个时候,莆仙地区开始渐渐接受较大批量的汉人。此后,西晋永嘉之乱,唐末五代之间的战乱,以及宋末南宋朝廷流亡,途径福建期间,莆仙地域每次都会接纳相当大规模因躲避战火的南下之人。而每一次外来人口大规模的迁入,都对包括莆仙话在内的任何一支闽语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移民的人口来源不同,迁入年代各异,所以落户之后,各自带来的不同方言在闽地扎根、发展,相互交融。

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平海卫,图:woozii

台湾学者张光宇在《闽客方言史稿》中就说了,闽方言分为四个语音层次——西晋时期带来的中原东部方言与中原西部方言,南朝时期江东地区的吴语,以及唐宋时期的长安文读。不同时期的语音就像地质构造一般在闽地叠层,不同地域的方言在闽地有机结合,成为包括莆仙话在内的各个闽语的前身。正是因为如此,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可以在莆仙话中捕捉到千百年前使用,但是现被广泛弃用的词汇。如上个世纪末,莆仙的老人们称棉衣为“古贝衫”,称棉布为“古贝布”,还有方言儿歌里出现的“古贝花”、“古贝籽”等与“古贝”有关的叫法。翻阅唐宋的史料,才知道“古贝”或“古贝草”是唐宋人对棉花的称呼。

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莆田制作红团,图:林两棵

在近代,当代汉语和外语也对莆仙话产生一些影响,如莆仙人把车轮辐条称为“实木齿”,其实这个词汇来自英语Spoke。清末莆仙人下南洋谋生,最早从事黄包车、苦力行业,后来逐渐垄断自行车、摩托车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回传了相关词汇。

对于莆仙话的形成、独立的过程,其实是没有详细历史记录的。可能因为福建省内山地较多,加上农耕社会时期人口流动相对较小,导致各地居民之间交流较少,经过长时间的各自演化,不仅是莆仙话与其他闽语有着根本性的分歧,其他闽语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大。此外,从现代福建的方言分布来看,福建省内的几个大的方言分布范围多数和宋以来形成的州府境域大体重合。农耕社会时期多数民众外出时最多也只是到县城、府城而已,也许福建各地的这一格局是依靠县城或者府城的辐射渐渐形成的。

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林居裔在游洋山区举义旗,图:消逝的乡音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78年),仙游县爆发了由林居裔领导的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消息传到了东京,宋太宗大为震惊,坐立不安。这场起义最后以林居裔“遂率众降”而告终,但宋太宗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林居裔爆发起义的游洋设立兴化军,以游洋为军治;置兴化县为首县,以林居裔的住宅为兴化县署,划出平海军(今泉州市)的莆田、仙游二县归兴化军管辖,以加强这一带的统治。

此后,兴化军跻身于“八闽”,生活在兴化这一地域的人们形成了名为“兴化人”的人群闻名于世。作为“兴化人”的标志,莆仙话的形成并不像行政建制的调整那样有着明确的记载,也许当年木兰溪流域的闽语可能在此之前就与外地产生分歧,或者也可能滞后于兴化军的成立。兴化军的成立可能并不是莆仙话最终形成的根本原因,但不管怎么说,兴化军的成立加剧了莆仙话与福建各地的闽语的差异,在这千年左右的时光中不断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

莆仙话现状如何

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莆田市博物馆,图:李志杰Mc

莆仙话通行范围主要在古代的兴化府、今天莆田市境内。方言分布虽然容易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但是往往不和行政区划所划的境域完全重合。也许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微调,或者先民在迁徙的时候越界,在与莆田市交界或隔海相望的平潭、福清、永泰、德化、永春、泉港等市县区,与莆田市相邻的一些村落、甚至是几乎整个乡镇,都对内通行莆仙话

。虽然他们不时受到所在地的强势方言影响,显得与莆田市境内的莆仙话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的口音或多或少都能在与之交界的乡镇的口音上找到影子,对于我们生活在本地的人而言,甚至还能有一种意外以及亲切感。

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莆田特色民俗,元宵冲花,图:大师之路

莆仙话的流播远不及于此。也许是莆仙地区的人口密度一直爆棚,人多地少的尴尬局面长期存在;也许莆仙地区历史上遭受一些灾害,使得当年一些民众为了谋生,出门向外寻找他们心中的“人间天堂”。除了相邻的福清、永泰境内还存在着少部分已经离莆田境界相去甚远的“飞地”之外,莆仙地区的沿海渔民也驾船北上,漂至闽东北沿海,所以今

宁德沿海各县市区都有存在莆仙方言岛的记录。甚至继续北上,到达浙江沿海

明清时期,福建对岸的宝岛台湾渐渐得到了开发,从今天台湾岛上的冠以“兴化”二字的地名(例如兴化寮、兴化店等)来看,无一不是莆仙人迁移宝岛台湾开荒的有力例证。近代以来,莆仙地区又有更多人下南洋谋生,使得东南亚地区也零零星星分布着不少莆仙人。只是因为莆仙人本身人口基数太少,习惯往外迁移的人可能也仅仅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乡镇,难以在外形成规模。有些人可能已经被其它民系的人所同化,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再难找寻。而有些人仍然坚持母语,保留特色,我们还能找到他们。也许遇到他们的时候可能有着更浓厚的亲切感,不过他们的莆仙话的口音可能已经产生较大变异,甚至在不就得将来也将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以莆仙话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莆仙戏,图:网络

莆仙话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着大家发掘,可事实上可能很多秘密还没发掘莆仙话就慢慢走向式微了。最初由于旧时使用的一些书面语用字的读音,仅仅用于旧式私塾里,还没来得及进入口语。随着新式教育不断兴起,特别是建国后国家开始推广普通话后,这些字音便失去了使用范围,率先消失。已经进入口语中的文读音,因为方言口语尚未消失,仍然发挥沟通交际作用,故还能幸免。直到不久前,许多年轻父母已经不教子女莆仙话,校园中莆仙话的声音也渐渐消失。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些还会说莆仙话的人逐渐老去后,莆仙话的生命也将走向尽头。想到这里不免怅然。方言土语本是汉语的变体,在车马不快的旧时代,因地理阻隔造成互通不便,因时间久远造成各自变异,因教育普及率差造成许多民众对共同语言一无所知。在交通便利、教育普及的的今天,不论莆仙话也好,各地的方言也罢,消失似乎成了时间问题。

莆仙话向何而去?

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莆田涵江一小庙,图:曾清风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文化语言的大融合,有明显地域局限性的莆仙话的传承受到严重冲击,渐渐成为一种濒危的方言,处于消亡的边界。

莆仙方言分为

文读和白读文读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白读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目前莆仙话文读消亡的危机较白读更加严重,白读这类生活化的语言随着日常生活中部分莆仙人的使用,还能够保存一代两代。但对于文读来讲,以前莆仙的私塾先生均用文读授课,一代一代可以流传,而如今的学校课堂均改用普通话。

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莆田妈祖文化,图:山间竹笋

莆仙话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莆仙文化、莆仙戏剧以及妈祖文化的研究密切相关,是一种基础性的方言、文化研究。然而,目前莆仙话的保护与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莆仙话文字性语料的记载与保存不完整;另一方面,莆仙话音像资料的搜集也存在极大的空白到目前为止,莆仙话没有统一的注音规则当作标准,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根。每个语言都是一个大文化,大文化里面就是一个博物馆,把博物馆炸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方言消毁掉了,也带着把这个方言附带的许多文化同时毁掉说方言是一个种族传承祖先文化最基本的能力,放弃方言就等于放弃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莆仙话对土生土长的莆仙人来说,是最亲切的沟通方式,我们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要会说莆仙话。莆仙话该向何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