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武」和「功」的區別在哪裡?

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武”和“功”的區別在哪裡?

“武”可以理解為招式、技巧;“功”可以理解為身體素質、功力。武是大概念,它包括武術和武功,過去人們說習武、習武的,其實就涵蓋了術和功兩個層面,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才有了,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之說!

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武”和“功”的區別在哪裡?

中國傳統武術有大量的武術書籍,但從整體來看,對“功力“、”身體素質'的講解很膚淺,對於運動解剖學、心理學、生物力學基本沒有涉及,雖然有很多武術諺語都有提到和現代搏擊相似的理論,但也只是提到,點個名,並沒有更深入的涉及,這固然有大環境的影響,更重要是武術界缺乏其它學科的人才,參於到武術中來。

如果你練武只有術,也就是隻是學一些招數技法,就像太極的一樣,只是練練套路,無論你學多少的招式,用法,沒有內功的支撐,那麼你練的只是一個花架子,太極操,根本不具備任何的實戰能力!

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武”和“功”的區別在哪裡?

所以,你可以縱觀當下一些練習傳統武術的人和現代搏擊PK,幾乎沒有任何勝算!因為多數人急功近利,只是學了術,而並未練功,到處裝模作樣表演一番,寫寫文章,出幾本書,搞個採訪就美其名曰大師了!

相反而真正有了功夫,那麼就可以做到不怕對手千招會,只要自己一招絕,就可以擊敗對手,因為真功夫是出手就能傷人的!

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武”和“功”的區別在哪裡?

功是功力,體能。以前打沙包,踢木樁,舉石鎖,校技比賽!都是功!如果只學招式,不去練體力和實戰比練。當然不行。所以以前的武和現在武術表演是有區別。以前是打練不分家。也就是套路和散手一起練。現在是拆分了套路和散手,目前散手叫散打。以前絕對是不拆分的。還有。擂臺目前只是徒手格鬥。古代比武,包括徒手格鬥,和器械格鬥。器械格鬥才是厲害的武,當兩個比武人一個用器械,另一個只是徒手格鬥,那你幾乎不拿武器輸定了。所以,以前很注重器械格鬥!但是現在和平年代,更注重徒手格鬥競技。

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武”和“功”的區別在哪裡?

功與武是基礎與應用的關係。武是枝葉,功是樹根。武是外在的,眩目的,如套路,技擊之法,功是內在的,隱藏的,如樁功,單招拆練,力量,柔韌。沒有正確的功就沒有象模樣的武。

再說個似是的例子,功是兒時學走路前的爬行,武是快走跑步,學不會爬就想跑的人沒有不摔跟頭的。即時現在爬就沒用嗎,西方醫療體系經過長期研究,爬行對消化,心血管系統有好的恢復與保健作用。爬行姿式在中國傳統養生術中多有體現,常見的如易筋經,五禽戲。

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武”和“功”的區別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