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改变顽固人的想法,争辩不管用,何不试试赞美?

在平时,你可能会遇到很多争执,对方和你争执不休,你说什么也改变不了对方的想法,而是越争越矛盾。那么此时对方在心理上默认为你是敌对方,所以很难改变他固有的想法。


心理学家:改变顽固人的想法,争辩不管用,何不试试赞美?

那么既然知道了对方此时的心理,我们何不改变一下策略,试试其他方法来改变对方的固执心理。而此时赞美对方便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当你更多地运用赞美的时候,就是减少敌人和增加朋友的过程,这样可以更好地赢得对手的心。所以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因为你的赞美可以改变很多: 将对手变为朋友; 让对方心存感激; 改变顽固人的想法........

公开赞美对手,将对手变为朋友

心理学家:改变顽固人的想法,争辩不管用,何不试试赞美?

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强者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最具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最懂得操控人心,能够不断将对手变成能够给自己提供帮助的朋友。这是一种用来对付对手的高明办法,但是怎么做才能够赢得对手的心,将对手变为朋友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赞美对方,特别是在公开场合赞美你的对手,所有人在听到如此赞美的话后,都会折服于你的宽容和友好。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都将自我价值摆放在第一位,而且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我价值进行保护。这种对自我价值的保护就体现出人际交往中的交互性原则,具体来讲,也就是“增减原则”,即人们最喜欢的是那些能够愈加肯定自己的人,而反感那些不断减少对自己的赞美的人。基于以上的心理学原理,我们就可以总结公开赞美竞争对手或者敌人的策略: 赞美对手的行为除了能够征服对手外,还可以征服其他听到这个赞美的人。

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当你面对你的对手时,特别是曾经击败过你的对手,多数人往往会更多地关注自己,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敌意,而很少会有人能够以宽大的胸怀和高深的如何在吃亏的前提下,增加一个朋友,减少一个对手的智慧去思考,为以后的成功增加砝码。

得饶人处且饶人,让对方心存感激而不是怀抱怨恨

心理学家:改变顽固人的想法,争辩不管用,何不试试赞美?

对日常生活而言,我们都会遇到诸多挫折,如果我们因此而心生怨恨,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自己心理上不平衡而做出许多超越正常行为规范的事,甚至是一些极端行为。由此可以得出,怨恨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也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社会中的一些仇视行为会给他人与自身带来伤害,所以这种心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这则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告诉了人们一个非常简简单的道理:虽然人们心中都抱有一点儿怨恨,但不会对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造成影响。只要你能够豁达对待它,矛盾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事情也会顺利进行,但是如果你刻意与之为敌,心中的怨恨一直放不下,那么就会在仇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 海格力斯效应”。所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对待怨恨的态度,既可以是积极的、肯定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否定的。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角度来讲: 若你对我有帮助,那么我自然也会帮助你,这就是正面的、积极的; 如果你处处与我为敌,让我心存怨恨,那么我也会给予相应的回应,这就是负面的、消极的,极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在日常生活当中,出现摩擦和矛盾实际上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我们都持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心态,那么心中的怨恨就会像一只不断在充气的气球,最后很有可能会膨胀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而爆发。相反,在遇到不平之事的时候,能够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适当地去放对方一马,对方会在心里对你产生感激之情,而这种感激很有可能在日后对你有所帮助。

运用鼓励与批评相结合的方式

心理学家:改变顽固人的想法,争辩不管用,何不试试赞美?

人们在行动之后,如果对自己行动所造成的后果有所了解和评价,那么这种了解就会进一步强化之前所进行的行为,从而促使人们做出更多的类似之前的行为。这就是鼓励所产生的心心理效应。受到鼓励的行为如果是积极的行为,那么就会继续进行以求得事更大发展,与这种情况相反,如果人们的某种行为所收到的评价是负面的、消极的,即受到他人的批评时,人们也会积极地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使之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所以鼓励和批评都能够使人进步。

而在心理学的研究上,也有以“鼓励”和“批评”为研究对象的案例,即“经典反馈实验”: 当你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受到他人的表扬,一种是遭到严厉的批评,你会更倾向于选择哪一种? 很显然,正常状态下的人们,大多数都会选择接受表扬; 那么换另外一种情况,在遭到他人严厉的批评和被其他人忽视这两者之中,你会选择哪一项呢? 或许有许多人会认为,避免被批评应该是大多数人的首要选择,但是实际上的结果却与人们的预测截然相反。

心理学家:改变顽固人的想法,争辩不管用,何不试试赞美?

为了证明以上的结论,心理学家赫洛克设计了经典反馈实验。实验的对象是某一所学校的106名小学生。心理学家们将这些孩子分成了四组,这四组实验对象每天要进行的实验任务都是相同的,即每天进行15分钟的加法练习,而且四组学生的练习题难度相同,然后持续进行5天时间。

这期间唯一不同的是,在每次练习之后,心理学家们都会查看四组学生的完成情况,然后给出完全不同的评价。第一组参加实验的小学生在做完每日的练习之后,不论结果如何都会受到心理学家们的表扬。所以被称为受表扬组。

第二组参加实验的的小学生不论练习题目做得多么出色,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所以被称为受批评组。

第三组参加实验的小学生,所做的题虽然会被检查,但是却不会接受到任何的评价,而只是让他们静听其他两组的学生接受表扬或者是批评,所以这一组被称为受忽略组。

第四组参加实验的小学生做完每天的加法练习之后,不但作业不会被检查,也不会得到任何评价,而且,他们也不会听到关于其他几组的任何受到表扬或者是受到批评的消息,所以第四组被称为受隔离组。

经过了连续五天的练习之后,心理学家们对这四组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最后的测试。最后的测试结果表明,前三组的成绩进步都比最后一组要明显,并且在这进步的三组之中,第一组,也就是受表扬组取得的成绩是最高的。但是也有令人不解的情况,那就是受批评组的成绩,与另外两个小组相比,进步速度竟然要高于那两个小组。对于这种现象,实验的设计者赫洛克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心理学家们对学生们的练习成果作出评价,这种评价是对他们每天辛苦学习的反馈,不论受到表扬还是批评,对小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反馈的效果。而受忽略组和受隔离组都没有直接接收到评价,所以就没有反馈现象。因此,由于及时接收到了反馈,所以能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一定的了解和自我评定,这种自我评定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进一步的推进作用,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反馈效应”表扬所起到的作用。从这个经典反馈实验当中我们就可以得知,表扬的作用明显要大于批评,但是批评也比忽视所起到的效果明显。这样的结论用于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中,也就是多多鼓励和表扬他人,适当批评,不要忽视他人感受,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心理学家:改变顽固人的想法,争辩不管用,何不试试赞美?

可见,在人际交往中,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反馈,都是人们之间进行互动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鼓励与批评是反馈的常用手段能够使交流双方明确彼此的优点和不足,加深感情,增进共识,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所以,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 多运用鼓励的心理手段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而适当的批评也能够言得他人的信任感,只有这两种方式相互结合,恰当运用,才能够使对方放下戒心,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帮助你完善人际关系,建立广泛的人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