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時代的課程體系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現有的理論總結遠遠落後於實踐。面對許多新問題、新業態,如何在課程設計上為學生提供較好的指導,如何更好地滿足其學習需求?在互聯網時代,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急需進行改革、創新與重構。課程體系是高等教育實現自身價值、服務社會的主要載體,一方面體現著高校對人才的培養的目標,另一方面反映出學科的辦學理念和特色。

一"適"與"微"

傳統的模塊化課程內容需要系統化的學習,課程內容是按照每節課45分鐘的時間設置的,學習者需要有整塊的時間在特定的地點學習。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碎片化閱讀使碎片化時間得以充分利用,可以在這個背景下,重新對課程內容進行設置,突出"適"與"微"的特點。"適"指的是適應學習者學習心理和學習習慣,利用互聯網為學習者提供足夠的便利。"微"指的是課程內容的短小化。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首先積極開發適合"微學習"模式的特殊學習資源。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學習本來就是一種碎片化的學習,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學習課程內容,提高了學習的便利程度。但也存在知識零散化、不繫統的特點,需要對傳統的課程內容進行調整,改變以章節或項目為單元的學習模式,將學習內容分解成點狀的知識點,每一個知識點關注一個問題,聚焦一種主題。不再強調學習的系統化和學科的完整性,而是將原有的課程的內容進行解構,短小精悍,但教學環節完整,強調學生對某一知識點或程序的掌握。其次是開發適合"遊戲式"學習的學習資源。新生代的文化產業學習者是在遊戲中長大的的一代,喜歡追求及時性、互動性、趣味性、參與性的學習過程。這就要求課程的開發最好是遊戲式的,讓學習者在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反思和領悟,從而做到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在線教育時代的課程體系

二層級化管理

擺脫傳統學歷教育的桎梏,課程體系可以採用層級化的方式進行重新設計。即依據本學科自身的學習規律,由淺到深地將文化產業學習內容劃分成不同的層次,各個層次的課程應與學習者將獲取的學術資格相配。互聯網文化產業的人才培養同時提供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種服務,所以相應的課程體系需要擺脫目前主要集中於學歷教育的特點,充分重視其他拓展類課程所發揮的非學歷教育功能。傳統的文化產業課程體系主要依據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分為公共基礎課、通識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等模塊,較為複雜,而層級化的課程體系將文化產業的課程依照學科內部課程的邏輯聯繫和難易程度,將去劃分為不同級別,短期文化培訓課程、文化崗位培訓課程以及國家文化類職業資格證書課程也將納入才能夠相應的級別。

這種層級制的課程體系可以實現不同學歷層次之間的銜接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的有效溝通,打破傳統教育在高效的束縛,形成多入口,多出口的立體化學習制度,提供多層次、多類型的學術資格證書,進一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個人多樣化學習的需求,更符合"互聯網+"時代的人才培養特點。


微學伴,好用的知識製作與售賣工具。

微學伴是專注於知識付費、教育培訓的工具型平臺,可一站式滿足課程製作、學員管理、付費轉化、營銷推廣、數據分析五大核心需求。

讓課程的生產發佈、推廣分發、管理交互、交易收入都變得更加簡單,形成品牌閉環,快速完成用戶沉澱,一站式解決方案,在線教育、付費轉化也可以很簡單。

目前已有70000多家機構選擇微學伴,店鋪月均銷售額達10萬!用微學伴,與71088家機構一起玩轉知識變現。

在線教育時代的課程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