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外汇储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首先,講一個大前提:貨幣本身不是財富,而是可以用來兌換財富的欠條。

一個外國人,拿著100塊錢人民幣,可以理解為,中國整體上欠了他價值100塊錢人民幣的財物。

一個國家的法定貨幣之所以有價值,說到底是因為,可以用這種貨幣去兌換這個國家所有用法幣計價的商品和服務,就是說,貨幣的持有者,是因為想要得到來自於這個國家的財物,因此才持有貨幣的。

反之,如果這個國家沒有任何值得別人換取的財物,那麼這個國家的貨幣就會走向貶值的道路,說到底不是因為這個國家的貨幣本身貶值了,而是能夠用這種貨幣所兌換的那些商品和服務變得不受歡迎了。

一種新的貨幣剛建立起來的時候,一方面有發行準備金制度,另一方面規定可以用這種貨幣來繳納稅金,能用來繳稅的才是真正的法定貨幣,所謂(貨幣化的)繳稅,其實是公民為了獲得政府的公共服務,向政府打的欠條,政府拿到了貨幣,然後再在市場上採購對應的商品和服務,其實公民真正繳稅繳上去的是這些東西,而不是一張張的紙片。

現在,讓我們思考一下,所謂的外匯儲備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

在理想的狀態下,其實外匯儲備是不存在的:甲國把自己的商品出口到乙國,換回來乙國的貨幣,隨即用這些貨幣去購買乙國的商品,運回到甲國,雙方實現了自己所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互通有無,屬於一種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外匯只是作為買賣過程中的中介而存在,所謂的外匯儲備本身並沒有實際的意義。

但現實世界顯然要更復雜,一方面,因為各種原因,政府對國際貿易和資本的流動設置了各種壁壘,導致無法達到充分的雙邊貿易的平衡狀態;另一方面,出於貨幣發行的需要,政府控制的中央銀行人為的儲備了大量的外匯,以作為市場干預之用,這樣就導致了鉅額的外匯儲備的出現。

外匯儲備,究其本質,可以理解為,甲國把自己的財物送給了乙國,但並沒有從乙國拿回等值的財物,而是讓乙國給自己打了很多欠條,這些欠條就是所謂的外匯儲備。更形象一點說,假設一袋子苞谷的價值等於一袋子大米,我送給了你十袋子大米,只拿回來五袋子苞谷和對應另外五袋子苞谷的欠條,後面這些欠條就是一種外匯儲備。

從純粹有形財產得失的角度,我提供出去十袋子大米,只換回來五袋子苞谷和一堆欠條,對我來說,感覺上是虧本了的;另一方面,從乙國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我們只創造了五袋子苞谷的價值,但卻進口了價值十袋子苞谷的大米,這就必然產生了財政赤字,一方面必須借錢才能向你購買大米,另一方面需求的不足也不利於本國的就業和提高生產率水平,因此長期來看屬於一種雙輸的狀態。

那麼,既然有這麼多壞處,為什麼鉅額外匯儲備還會出現?實際上,鉅額的外匯儲備可以看成是政府施加在本國人民身上的一種隱形稅負,在完全自由的國際貿易情境中,貿易順差會導致本幣升值,從而讓本幣的購買力變強,持有本幣的老百姓就可以購買到品質更好的進口商品;而在政府控制進出口和匯率的現實環境下,人為壓低的匯率導致本國消費者只能購買品質低一些的商品,同時形成鉅額外匯儲備。也就是說,千千萬萬普通消費者通過犧牲自己的利益,無形中繳納了一筆“外匯儲備稅”,最終構成了外匯儲備本身。

理論上,如果把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和貿易看成一個整體的話,外匯儲備比較像是身體上長了一個腫瘤,阻斷了正常的內部循環,一方面造成了某部分肌體的惡性損耗乃至衰竭;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另外一部分肌體的供養不足乃至肌肉萎縮,總之是身體生病了的表現,而不是強壯的象徵。

而在當前的現實政治經濟環境中,外匯儲備的出現,則更多反應了一種政府意志而非市場選擇的結果,是執政者出於某種外交、政治和價值觀的考慮,人為扭曲經濟環境,以造成某些對自己有利的局面。短期來看,扭曲操作帶來的成本前面已經說過了;長期上看,這種扭曲是否能產生利大於弊的戰略性、全局性收益,則需要讓時間給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