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秉氣

屈原的秉氣

昨天上午,老瓦跑到CBD商務內環東一街的鄭州人民廣播電臺,參加了一次端午特別節目的錄製。

主持人劉陽我認識,但上節目不是他邀的。

邀我上節目的,是朗誦家於同雲先生。另外一個嘉賓,是作家、詩人青青女士。

青青姐,是我曾經一個部門的同事,文筆細膩有靈性,這幾年也寫了幾本書了。

我經常在咱鄭州各種的詩歌朗誦活動上,遇到劉陽上臺激情朗誦。朗朗浪。

江湖各有門派,自然也包括文化藝術界。

劉陽把於同雲喊做師傅,我想這是源於於老師在我省當下朗誦界一哥的地位吧。

連續、毛利國、陳楠他們幾個朗誦界的活躍人物,也都這樣喊於老師。

我還沒有混到有人喊師傅的階段,小失落。

在昨天的節目上,於同雲和青青從楚辭文化的層面上,解讀了想象豐富、感情真摯、文采絢麗、結構宏偉,具有奔放氣質和濃郁浪漫色彩的屈原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

我則偏具象的聊了聊在我少年時代,鄭州人過端午節時的一些風俗習慣。

於同雲主說,青青副說,我敲邊鼓。

小時候的於同雲,拿著爺爺寫的藥方,去南關街的中藥鋪上買做香囊的原料。他那一溜小跑的身影,匆匆之間就跑贏了時光。五十年,靜靜地流淌了過去。

生長於南陽盆地的青青,腦海中永難忘懷的,是奶奶用各種植物搗汁染就的五彩絲線扎就的靚麗手環,和端午當天清晨用樹葉上豐盈留存的露水,來輕輕擦拭雙眼,從而明目聰慧的溫馨場景。

屈指算來,距離屈原投江離世,已經過去了將近2300年了。

如果說,屈原僅僅擁有著過人的文學天賦和憑藉其書寫下的千古名篇《離騷》,那他不會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受到那麼廣泛的尊敬和紀念。

在節目的錄製中,我用了鄭州方言中的一個詞彙,來形容了我眼中的屈原。

當然了,用這個過於簡單的詞彙來形容偉大的屈原,肯定是不準確的。

但在劉陽問我的一瞬間,我的腦海中,忽然就迸發出了這個咱鄭州人愛說的詞彙。

這個詞,就是秉氣。

楚國貴族屈原的仕途,興於楚懷王的信任和重用,也失意於上官大夫靳尚的讒言陷害造成的楚懷王的猜忌和嫌棄。

任左徒要職時候的屈原,能夠重用賢才、彰明法度、富國強兵,屈原這叫能力上的秉氣。

任三閭大夫閒職時候的屈原,雖然遭貶,但出淤泥而不染、不阿諛逢迎,屈原這叫風骨上的秉氣。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率領秦軍攻佔了楚國都城郢都,不忍心看到楚國最後的滅亡,也不願意離開祖國的屈原,懷抱石頭,投汨羅江而亡,屈原這叫氣節上的秉氣。

一個如此才華橫溢一個如此秉氣的人,之所以能夠在2000多年之後仍讓我們心生崇敬由衷的讚歎,只能說明這種氣質,在當今的社會中,是稀缺和罕有的。

我不是個秉氣的人,但我可以選擇左住。

今天是2018年6月15日,我是瓦爾特,我在記錄著鄭州的點滴。

屈原的秉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