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孩子一生的趣味,是你可怕的城市焦慮感!

毀掉孩子一生的趣味,是你可怕的城市焦慮感!

01

昨晚去超市買酸奶,路上有一對母子在我身後,他們的對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孩子興奮地對媽媽說:“今天放學的時候,我發現學校牆邊有一股香味飄過來,抬頭一看,是樹上開了一種紫色的花。媽媽,你知不知道那是什麼花?”

媽媽:“我哪有時間去觀察這些,每天忙到飛起,天天都是一路小跑奔到學校去接你,哪像你有那麼多閒心,東看西看的。

對了,今天你上課有沒有走神,一會去補課,你可得給我認真聽,知不知道現在補課費有多貴?我辛辛苦苦地幹一個月,都給你補不了幾次課。”

孩子有點不情願的回答:“知道啦。我上課認真,還舉手了幾次,老師還請我回答了問題的。哎呀,媽媽,你快看,那邊的哥哥,他的紅色滑板多帥,太拉風啊!”

媽媽:“我給你說,別想學那些,路上到處都是車,滑板要是翻了,就沒命了。我是絕對不會給你買這樣危險的東西的。”

孩子很委屈:“我又沒說我要買。”

接著兩個人就沉默了。

我心裡想:和這樣的媽媽對話,聊天還能聊下去?孩子心裡得有多鬱悶?

我實在忍不住好奇心,回頭偷偷看了看兩個人,只見一個一身黑體型偏胖的中年婦女,用手緊緊拉著一個小男孩,可能正急匆匆地趕往什麼補習機構吧。

我猜想,孩子心裡真的那麼願意去補課嗎?節衣縮食讓孩子補課,尊重過孩子的想法嗎?

現在成都已經挺熱,可那小男孩還穿了一件秋天厚厚的外套,多半又是媽媽覺得你冷你就冷吧!

我放慢腳步,看著他們的背影從我身邊經過並漸漸遠去。那個媽媽多半生活的不夠舒心吧,從她急匆匆走路的步伐和已經白了的髮根油乎乎的貼在頭上就能看出,她的時間表應該是排的滿滿的,缺少了真正照顧自己的時間。

她沒有時間去觀察生活,和孩子短暫的相處時間,也都不能分享快樂。

也許城市的快節奏生活,把她變成了一個不自知又愛嘮叨的中年婦女,言語間充滿著對生活的焦慮與抱怨。

02

我眼前又浮現出,多年前朋友莉姐和孩子對話的樣子。

那時孩子還不太會走路,莉姐抱著沉甸甸的孩子,儘量讓自己不要喘氣,用天真的口吻回答孩子的各種問題。

我那時才大學畢業,還沒有孩子,感覺到她的負重跟疲憊,我主動說幫她抱孩子,可她微笑著拒絕了。

她女兒問著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她都很認真的回答。

有的時候她也不知道答案,可是她說查詢了知道答案再告訴寶寶。

很久後我才知道,莉姐那個活潑的女孩,其實是個遺腹子。懷孕六個多月的時候,丈夫因交通事故意外離世,可是莉姐,從來沒有活出對生活的失望,至少在我面前沒有表現出來。

在她的眼中,整個城市就是我們的家,用心去觀察,每個地方每一天都會有變化。

她是一個堅強的單親媽媽,如果不是對生活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我相信這種艱辛的日子,可能一天也撐不下去吧。

我們生活在一個城市崛起的時代,樂觀的人,總會看到日新月異的變化與驚喜;

悲觀的人,總會在別人的富裕裡想著自己的貧窮,眼前的城市,成了自己不幸的根源,更是兇險的未知。

最為可怕的是,悲觀的人越來越多,對城市產生的焦慮,重重的壓力,已經成為當下很多人生活的常態。

城市越大,似乎越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多少人逃離北上廣的念頭,幾乎隔一段時間就會在頭腦裡“死灰復燃”。

城市真的那麼可怕嗎?

就因為我們買不起學區房,銀行裡的存款餘額太少?城市中有太多我們得不到的東西,我們就無心去用心觀察生活,就要對城市心生畏懼了嗎?

可怕的永遠不是城市,而是人心。

03

當心裡住著恐懼的魔鬼,我們看城市時,就會覺得碩大的城市如鋼筋水泥般冰冷,人與人之間更是隔著一道看不見的牆。城市越大,我們越像置身於一個人的孤島。

當我們每天把自己的腳步,固定在家、公司的兩點一線,我們眼中的城市,只有車水馬龍,散不去的霧霾和各種街邊的小商小販,感念生活艱辛的同時,我們盯著一棟棟龐大的建築,越發覺得自己孤獨與渺小,心中默嘆,何處才是我家?

可我們的孩子從小生活在這個城市,當你牽著他的小手,感受他一天天長大,當他興奮地問你,他眼中各種有趣的發現時,那一刻,你會認真回答還是隨便應付?

為什麼會不自覺的選擇隨便應付呢?

真的是工作了一天煩躁的不想與孩子交流嗎?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你堅持這樣做,等孩子不需要你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根本沒能力和孩子交流了。

人生的所有東西,都在有效期內才有用。不管生活再艱難,請父母們一定不要把我們的焦慮感,如詛咒般傳遞給孩子。

04

城市一定會有其他的樣子,而不僅僅是你眼中的樣子,也會成為你心裡的樣子。

未曾抵達心中的美好之前,請不要割斷通往美好的路。

我曾在馬巖松《山水城市》中,讀到過他對城市的理解。

“如果說古典的城市是關於神的,現代城市是關於資本和權力的,那麼未來的城市就應該是關於人與自然的。”

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知名建築師馬巖松的童年,是在北京的老城裡度過的。

後來他去美國讀書,接觸到的人物都是世界建築界的翹楚,他也是極少數在海外建築設計中獲獎的知名中國建築師。

他在事業上的成就,反而讓他在發現美好的同時迴歸初心。在他眼中,所有代表財富和權力的鋼筋水泥建築,都只是我們身邊建築發展的一個階段,而終極的目標,則是去理解城市裡的意境。

比如說,他認為衚衕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城市血脈,絕不僅僅是遊客們的主題公園,更不只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這裡還有普通的百姓,過著沒有淋浴和衛生間的生活,存在城市機體的衰退與功能的紊亂,建築師的使命,是從生活的層面改變現實。

這也是他在北京所做衚衕泡泡提案的最初想法。他用了心裡城市的樣子,以一種微型烏托邦的方式,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鏈接更加的緊密。

這些泡泡就像新生的細胞一樣具有生命力,真正賦予了老建築一種活力,實現了通過局部達到社區整體的復甦,讓整個城市都充滿著勃勃生機。

05

馬巖松在北京的第一個老城區實現的泡泡,是一個加蓋衛生間和通向屋頂平臺的樓梯。

看到這個泡泡真實存在的時候,他描繪了第一次看到想法變成現實的樣子:

“它看上去彷彿是一個小生命體,光滑的金屬曲面,反射著院子裡古老的建築,樹木和天空,進而融合在環境之中。這些反光的生命體讓歷史自然以及未來並存於一個夢幻的世界裡。”

就像他一直所思考的那樣:“城市中的建築不是居住的機器,再強大的技術和工具也無法賦予城市以靈魂。”

我超級喜歡他在北京的這個設計項目,即使他在世界各地已經拿了不少建築界的大獎。

我深信,如果沒有把城市當成家的那種熱愛與深情,這種關於建築的設計和想法就不可能落地。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管是馬巖松,還是我的朋友莉姐,他們都選擇了一種積極面對城市的生活方式,最終都讓自己的世界變的不同。

06

我們終將要去面對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他人共存的城市。

有發現美的雙眼,做一個有趣城市的心靈捕手,才能從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真正告別焦慮、活出趣味,感受到從心底裡發出的快樂。

否則到了那一天,我們的孩子,抵達人與自然共處的階段時,我們長久以來傳遞的匱乏感,終將會讓他們變得無趣,根本無法讓他們體會到這份美好。

因為他們,早已經在我們日復一日的焦慮和抱怨中,徹底的失去了發現美的能力,變得麻木和焦慮。

今天的城市,是孩子們從小生長的地方,讓我們和孩子一起,用他們的童眼幫我們打開新的視野。

有一天,我們如同孩子般學會發現,再來看自己生活的城市,就會發現,驚喜真的會藏在每一個角落裡。

就像我的朋友莉姐所言:“只要你願意,眼前這座城市就是你的家。”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2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優美圖,感謝原圖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