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触动了观众的哪根神经?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

自然智品牌管理


由文牧野导演、宁浩和徐峥监制、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从7月5日正式上映,目前票房已破15亿,豆瓣评分高达9.0分。

这部电影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这部电影的选材直击老百姓“得不起病”的痛点。

影片围绕慢粒性白血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展开故事情节,高昂的药费拖垮了病人的家庭,吕受益家中的饭桌上难见荤腥、刘思慧不得不跳舞赚钱、黄毛为不连累家人,背井离乡来到异地、片中的老太太说:“房子被我吃没了”……

不管是影片中的慢粒性白血病,还是现实中的其他诸如肿瘤、癌症等大病,都让病人家庭遭受沉重打击和压力。

在老百姓中流传这样的话“没啥也别没钱,有啥也别有病。”“没病就相当于攒钱了”,老百姓怕得病、得不起病的心理可见一斑。

虽然现在医疗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但是一些重大疾病患者的自费药品价格高昂,普通老百姓仍无法承受。

第二个打动人的点是“真实”。

后来他发现印度仿制版的“格列卫”只是正版价格的1/8不到,药效却能达到97%以上。他找到购买印度仿制药的渠道后,除自己服用,还替其他病友平价代购,最终触犯法律被捕。

后来众多病友联名向法院承情,司法机关践于陆勇没有从代购药品中获利,所以将陆勇无罪释放。

其次,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呈现人性的真实。人无完人,在“善”“恶”“取”“舍”面前,人人都会有矛盾和挣扎。影片中打动观众的是每个人物有血有肉,情感饱满,有私心杂念也有善良、正义。

小商贩程勇,从道德层面来说,他不算个“好人”。前妻因家暴跟他离婚,对他厌恶之极。他拖欠房租,不思进取,生活凌乱、颓废,但他对父亲和儿子的爱,却又让观众动容。

白血病人吕受益,陪伴儿子成长是他生的希望。他当初说服程勇代购药物的筹码是“利益”,而自己并不想承担任何风险。

白血病人黄毛,为人耿直、仗义、善良,为了不拖累家人,得知自己患病后离家出走。但他行事莽撞,不计后果。

刘思慧,浸淫于欢场,不能算“正派”的女人,却是个为了女儿病想尽办法的好妈妈。

影片里的大反派,真正的假药贩子张长林,坑了很多病人的钱。而他也有微弱的善念,他贪财不害命,卖的假药是由淀粉制成。在他被警察抓捕后,面对警察的审讯,他出乎意料的“讲义气”,没有把程勇说出来。

影片里的每一个人都不完美,每一个人又都那么真实,就像我们的内心,有阳光,有阴暗,有私心,有正义感。

影片最后一个动人的点是“希望”。

程勇刚开始出现时是一个十足的中年油腻男人形象。他的“油腻”不仅仅表现在不修边幅的外表、发福的身材,还表现在他自私和没有方向的人生态度上。

他赖房租,为儿子对继父的抗拒窃喜,去印度走私仿制药目地就是为了赚钱,帮助思慧后想要从她身上得到补偿,凡此种种,都反映出了一个中年男人的“油腻”。

他的人生没有大的目标,就是想把自己生活过好了,父亲有所养,儿子有所依,别的他不管。

当吕受益和黄毛的死对他造成强烈的冲击后,他才真正开始了灵魂的救赎,像找到了方向一样,一扫之前的“油腻”,尽一已之力想要为白血病人开辟一条生的通道,带来生的希望。

他被捕后,坐在警车里,从车窗往外看到那么多白血病人列队站在那里摘下口罩向他至敬,他的内心是喜悦和平静的。

影片最后,由于受他入刑事件的推动,慢粒白血病人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格列宁”药物正式纳入医保。

从没钱到有钱,再回到没钱,程勇的蜕变,是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为他人带来生的希望,将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人生历程。

通过影片,也折射出老百姓对医疗体制逐步健全的期待和希望。

《我不是药神》口碑、票房双丰收,正是因为它的真实、饱满和契合老百姓的心声,成为今年影片最大的亮点之一。


24帧半


第二个可能就是彭浩的意外了,这个兄弟性格很直,就在彭浩想回家的前夕,在收药的时候发现被保安举报,担心勇哥不能继续救苦救难,便想自己承担,不料出了意外,勇哥的话没错!“他才20岁,只是想活着,有什么罪”

第三个可能就是主人公勇哥的判刑,人们自发为其送行的场面!说实话勇哥配得上这个场面!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案例,它逐渐改变了医疗体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当然电影中还有两个人物也是很值得细细品味的,第一个就是曹斌,一位尽职尽责的警察,刚毅正直,他的最终决定也是对程勇行为的肯定!再有一个就是张长林虽然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反派之一但是最后他包庇程勇也体现了他也是具有怜悯之心的!而且他这么多年总结的“穷病”一说,更是喊出了平民百姓的心声!这部电影的每个人物都非常出彩,真正刺痛观众神经的就是以上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