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幹部混日子的時代過去了」黑土地上鄉村振興有絕招!

初夏時節,遼闊的黑土地上一片繁忙。在黑龍江省雞西市的水稻產區,插秧機一趟趟走過,給泥濘的黑土地披上了“綠衣”,也播種下農民豐收的希望。

為農民播種下希望的不僅有綠油油的秧苗,還有不斷壯大的村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四處奔波的基層幹部隊伍……

“村幹部混日子的時代過去了”黑土地上鄉村振興有絕招!

“手裡沒把米,喚雞都不來”,有實力才能聚起民心

在東北一些農村,由於村集體經濟“空殼化”,許多村幹部面臨“無錢辦事”“無人管事”的尷尬。俗話說:“手裡沒把米,喚雞都不來”,一些在基層工作過的幹部對此也深有體會。據統計,2016年,雞西全市459個行政村中,有88個債務沉重,有一半的村年收入不足5萬元,其中,有72個無收入,完全靠上級轉移支付資金維持運轉。許多村級組織運轉基本靠“補”,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靠“要”,公益事業基本靠“捐”。

虎林市新樂鄉富榮村的自來水管道安裝於上世紀80年代,由於老化嚴重,自來水都滲入到沿途沙土中。村民只能到很遠的地方挑水吃,大家怨聲載道。村幹部也一臉無奈:“村集體一分錢也沒有,拿啥修啊!”自來水一天天流失於地下,連同流失的還有老百姓對幹部的信心。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再不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弱化的就是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流失的就是群眾對幹部的信心與希望。任其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必受掣肘。

這種情況下,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從哪來?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怎麼發揮?

雞西市委書記康志文告訴記者:“農村基層黨組織有實力才有活力,有活力才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有凝聚力,有凝聚力才有戰鬥力。為此,在2017年初雞西市下決心打一場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攻堅戰’”。市委組織部制定了市縣鄉村四級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三年規劃,市委書記掛帥,組織部牽頭,25個部門合力推進,通過思想引導、規劃引領、項目牽動、人才支撐、資金支持、教育培訓、考核激勵,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徹底激發了鄉村幹部以及基層組織的內生動力,村集體經濟面貌迅速改觀。

“抓與不抓大不一樣。”虎林市委組織部長於君介紹說,虎林市幸福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曾被樹為先進典型。該村有8000多畝屬於村集體的土地,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多年來被部分村民無償使用,“‘能耐大’的村民甚至佔有七八百畝”。然而,村委會對外欠債卻高達260多萬元。對此,村民意見很大。虎林市委組織部從解決村集體土地合法合規發包問題入手,僅此一項村集體年增收100多萬元。

幸福村的增收辦法,被雞西組織部稱為“競價發包法”。這個可以直接增加村集體收益的辦法,是雞西市為鄉村幹部彙編的“富村十八法”之一。這本含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小冊子,包括入股保底分紅法、創辦經營實體法、回租溢價發包法、PPP合作法、主城房產置業法、龍頭企業帶動法等農村實用的十八招增收辦法。

這十八種辦法是組織部門下鄉跑村,梳理鄉土成功經驗,總結出來的有效辦法。而且,每個辦法後面都配有3—5個雞西市村集體增收的鮮活案例,讓身處農村的幹部看了就能懂,拿來就能用。

一些沒有思路的村幹部說:“有了這‘富村十八法’,咱照貓畫虎就能幹起來。”基層組織的活力被激發後,農村的創造力是無窮的。有的搞大棚種植、有的搞生態養殖、有的搞鄉村旅遊、有的搞農產品深加工……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短短一年間,雞西村集體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7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性總收入達到了9317萬元,同比增長75%;消除了55個“空殼村”,佔“空殼村”總數的77%。

當年因無錢修自來水的富榮村,2017年村集體增收127萬元,村黨支部拿出80萬元更換了管道,吃上自來水的老百姓,看見村幹部後,臉上又恢復了笑容。和富榮村一樣,由村集體負債到盈餘的村幹部,有能力給村裡辦一些實事,走在街上,一改過去灰頭土臉的感覺。“受人尊重了,腰桿挺直了,說話有人聽了,辦事有人跟了,黨在農村的威信又樹起來了”。

百萬以上不嫌多,十萬以下不嫌少:“金雞歸巢”助推鄉村振興

相對落後封閉的農村,走出一條集體持續增收道路談何容易。最開始,雞西的大部分村集體增收,採取的是最簡單的辦法:收取村集體的土地承包費,把村集體資產租賃出去。這種方法短期看簡單有效,但長期看收入增長有限,難以徹底改變農村的面貌。

面對農村帶頭人“渴望發展,但不知道如何發展”的現狀,雞西市委組織部抓住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這個關鍵,多批次組織鄉村黨組織書記分赴省內先進村以及江蘇、山東等地進行考察培訓,現場學習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徑、新模式、新業態。學習、討論讓大家看到差距的同時,更加激發了鄉村幹部幹事的動力、創業的激情。

“村幹部混日子的時代過去了”黑土地上鄉村振興有絕招!

黑龍江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李桂春(左二)、雞西市委書記康志文(右二)出席雞西市第二屆“金雞歸巢”企業家回鄉投資興業對接洽談會

城子河區新陽村支部書記方正智說:“發達地區農村搞得那個狀況,與我們比真是天壤之別。人家那的村支書當時也是白手起家,我們為啥不能?”受到刺激的方正智下定決心要大幹一場。經過多方籌集資金,首先改善了村集體基礎設施,接著招商引資打造生態湖旅遊項目。記者在新陽村看到,旅遊項目已經初具規模,農民正在葡萄長廊、涼亭棧橋、生態湖中緊張地施工。方正智告訴記者:“這個投資900萬元的項目建成後,預計年收入達到260萬元。村裡以設施景觀入股,村集體收入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而農村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項目、缺資金、缺人才。雞西組織部大打鄉土牌、親情牌,創造性地提出“金雞歸巢”計劃:引進雞西籍在外成功企業家回鄉投資創業,村集體以“三資”入股,增加集體收入。

為了引進“金雞”,市縣鄉村四級幹部紛紛發動各方資源、四處聯繫。市縣兩級組織部門的領導身先士卒,前往北京、上海、福建、廣東、吉林、遼寧和省內哈爾濱等地拜訪走出去的成功企業家,推薦資源、介紹政策,請大家回鄉投資興業和企村結對幫扶。

“百萬以上不嫌多,十萬以下不嫌少;有項目有資金雙手歡迎,給信息給思路的也心存感恩。”在家鄉領導和親友的感召下,一批批“金雞”回到了雞西。為推進企業家與村集體產業項目有效對接,雞西市委組織部編制了雞西籍企業家信息庫和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庫,並連續舉辦了兩屆“金雞歸巢——企業家回鄉投資興業對接洽談會”,累計落地項目達到150多個,有力推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招商引資是第一法,‘金雞歸巢’是有效載體。但絕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根據各村的實際,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不能汙染環境,不能產生新的農村債務。”雞西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張成林說。雞西市通過既劃好紅線底線、又有多種支持政策的一套辦法,使各類鮮活的“增收實踐”在廣大農村如雨後春筍般的快速生長起來。

壓力傳導:激發村幹部“內生動力”

農村黨建最薄弱的是什麼?面對記者的提問,雞西多位縣委組織部長回答道:“是落後的村集體經濟。集體經濟不發展,就會衍生出黨組織渙散、威信不高、戰鬥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

“農民很純樸,也很實際。村支部兜裡沒幾個錢,誰聽你的話。農村的事情很簡單,當幹部的給老百姓幹事,老百姓就擁護你,不幹事就不擁護你。”密山市新發村黨支部書記闞成是當地一名優秀的村支書,對於壯大村集體經濟有著深刻的認識:“農村能否發展,黨支部是關鍵。黨支部如果發揮好作用,壞村也能變好村;否則,好村也發展不起來。”

黨的十九大提出,基層黨組織建設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如何提升,怎麼突出,考驗地方執政者的執政能力與執政智慧。為確保全市所有行政村都行動起來,雞西市委組織部除了研究村集體致富思路,提出致富辦法外,切實發揮組織優勢,運用考核督導機制,對於村集體增收效果一月一通報、一季度一排名,層層傳導壓力。密山市委組織部將壯大村集體經濟考核權重提高到30%,評分與村幹部補貼掛鉤,得分最高者與最低者相差可達1萬元。對於那些威信不高、能力不強的村支書,組織部門及時進行了調整。

“村幹部混日子的時代過去了。”看到組織部動真格的了,村支書們一下子緊張起來。密山市塔頭村黨支部書記林秀芳告訴記者:“壓力大得很,原來大家光想著農民增收,都不幹集體經濟,沒有啥感覺。現在是比著幹,縣裡老是排名,誰排在後面都不好受啊。”

“其實,壓力也來自群眾的輿論。”跑遍全縣所有農村的密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馬鳳英告訴記者,“村集體經濟發展好的村,開始給大家發各種福利了,比如孩子上大學村裡給錢,參軍也給錢,還給老人發養老補貼;而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好的村,村幹部則要遭受村民的指指點點,他自己都感覺沒面子。”

雞東縣委組織部長宋振江說,“抓壯大集體經濟,一下子把農村黨建工作抓實了。上下傳導壓力喚醒了村幹部一顆沉睡多年的心,壯大集體經濟開始在大家的思想意識中紮根。”

進入2018年,雞西市緊扣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確定了全市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40%以上,年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80%,“空殼村”徹底消除,再落地“金雞歸巢”項目70個以上,總量達到150個以上的目標,特別是著力打造50個不同側重方向的示範村和複合型示範村,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畫卷,正在黑龍江省雞西市廣袤的黑土地上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