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輿論對無比慘烈的淞滬會戰,是這樣評價的

國際輿論對無比慘烈的淞滬會戰,是這樣評價的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次大型會戰。會戰始於1937年8月13日,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了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的軍隊投入戰鬥,戰鬥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總計20餘萬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87師、88師及148師和62個旅總計80餘萬人,統計死傷30萬人。

同一時期英國報紙這樣報道:

國際輿論對無比慘烈的淞滬會戰,是這樣評價的

淞滬會戰慘烈場景

1937年11月28日倫敦海通電雲:對上海前線中國軍隊之勇猛抵抗後,能按照預定計劃,作最有秩序撤退至已經佈置妥當之防線,一致表示欽佩。

英國《泰晤士報》發表社評:特別提到中國軍隊之英勇抵抗,並稱日軍尚未獲得其摧毀中國軍隊的主要目的。即此次兩軍作戰,雙方傷亡慘重,但三月之英勇抵抗,以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此前聞所未聞。須知若干中國軍隊之武器,猶未充分,但一般所認為不能堅守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3月之久,此等奇蹟,自屬難能可貴。上海一隅之抵抗,對於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

倫敦《路透社》電雲:本報對於此次上海作戰中國部隊的英勇智謀表示最大的敬意,日軍之最大與唯一的目的,在摧毀中國陸軍,使之不復有堅強有效的戰鬥力,苟無以達此目的,則土地縱有所得,亦無多大關係。日軍縱謂殺死中國士兵甚多,縱謂上海戰事此後不必再延長,然實則未必如此,上海3月血戰,將有一日證明中國已安置從來未有之兵力,中國軍隊已從滑稽故事的迷霧中,脫穎而出。目前雖中國軍隊大部分訓練未足,武裝未齊備,並因無力購買雨衣,猶攜帶雨傘與俱(指川軍),雖如此猶能抵抗現代化武器,作有秩序之撤退,此種精神將在各地發生影響。

國際輿論對無比慘烈的淞滬會戰,是這樣評價的

淞滬會戰戰鬥場景

路透社倫敦電雲:新聞紀事報同日社論稱,中國軍隊在滬抵抗日軍攻擊之戰績,實為歷史中最英勇光榮的一頁,滬地中國守軍之忠勇抵抗,當可感動參加九國公約之諸代表,為維護國際法起見,同取均勢之堅決立場,各國有較中國所有更強之武器,力能發起對日之國際抵制,此舉可使日本早日屈膝,而破令放棄侵略之狂暴行為。

  • 以上是英國報紙對淞滬會戰之批評與推崇。這種國際間之同情,與國內人民情緒得到安慰。
國際輿論對無比慘烈的淞滬會戰,是這樣評價的

九國公會


對此你有何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