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忽高忽低,海工何去何從?

油价忽高忽低,海工何去何从?

圖片來自網絡

國際油價對海洋工程裝備市場而言,就像是一個“晴雨表”。近段時間以來,油價從2016年的20餘美元/桶上升至80餘美元/桶,期間傳言或將破百,但隨後市場釋放出增產信號,又一度跌破60美元/桶……油價跌宕起伏,海工裝備市場行情也隨之“搖擺”。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海洋油氣大會暨展覽會上,相關專家、學者和與會嘉賓深入交流思考在當前油價形勢下海工產業發展的“正確打開模式”,探討海工行業如何應對油價反彈後的新挑戰。

油价忽高忽低,海工何去何从?

審慎樂觀 理性看待

春江水暖鴨先知。“前線”似乎率先嗅到了“春天”的氣息。會上,不少業內人士表示,不同於前3年的低迷形勢,現今已分明感受到了海工裝備市場“回暖”。他們認為,這種跡象不僅來自直觀的感受交流,同時各類數據和項目也有所體現。

‘回暖’的表現,是不少海工項目已經開始運作起來了。”據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段鳳江介紹,在近期舉行的美國OTC石油展上,不少海油公司與工程公司都表達了與中集來福士合作的意願。

今年以來,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形勢好轉,同時受中東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油價開始走出長期低迷的態勢出現明顯上升,這對處於上游的石油行業來說,相當於是度過了“寒冬”。隨著原油價格逐步企穩,油氣勘探開發投資環境有所改善,行業投資熱情有所恢復,同時油氣公司為維持儲量接續,積極參與海上油氣區塊招標。

市場形勢向好,有媒體甚至預測國際油價或將破百。這無疑令在困境中苦苦掙扎數年的海工裝備製造企業充滿了期待。然而,關於石油價格今後能否在高位持續徘徊並推動海工行業走出困境,業內專家大都持審慎的態度。

中國海洋產業發展協會會長鬍衛平指出,油價“回暖”將給海洋油氣勘探、鑽井工程、油氣服務行業等帶來積極影響。但同時也要看到,這種由於政策協議變化而造成的油價上漲並非好事,甚至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各企業還需謹慎觀察、理性分析,做好應對。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國際油價近期走高由“短期因素”主導,並非供需基本面支撐。專家表示,目前油價雖已突破80美元/桶,但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較大,事實上,全球石油供給與需求的格局並未改變,總的來說還是供給遠遠大於需求。而且從中長期分析,全球原油市場供需基本面並不支撐國際油價未來持續上漲。對我國而言,上游企業要拋開依靠油價短期大幅回升解危脫困的幻想,應繼續通過挖掘潛力、依靠技術和管理創新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同時加強勘探突破,以最低的成本來獲取資源儲量,實現高質量發展;而處在下游的海工企業應充分地認識到,目前新訂單大幅萎縮,仍有不少已建成和在建海工產品延期或撤單,整個行業仍處於生存發展的關鍵階段,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過剩依舊 競爭加劇

“油價回升、先行指標現暖、海工裝備的成交額出現低位回漲固然令人欣喜,但是整個海工運營市場的競爭仍然十分激烈,新船價格持續低迷,海工運營商經營風險居高不下,供需關係遲遲不能得到緩解,供應過剩的矛盾依然嚴重,海工裝備市場的復甦將會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譚乃芬指出,儘管當前油價出現了大幅回升,但是對海工裝備市場而言,僅僅是觸底,不會再往下跌。她認為,目前,海洋工程裝備先行指標仍在低位徘徊,市場有了回升的跡象,但回升尚未出現。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在多個大型海上浮式生產平臺訂單的帶動下,全球海工裝備累計成交94.5億美元,同比增長80.9%,但仍與2011~2013年的平均水平相去甚遠。從裝備數量上看,累計成交66艘(座),同比下降12%。總的來看,海工建造市場仍然處於歷史低位,特別是鑽井平臺領域,已經連續14個月沒有訂單成交。

譚乃芬指出,目前國內的鑽井平臺新船價格均在低位徘徊,並且這種低迷狀況在一段時間內很難改觀,海工裝備租賃價格同樣也在低位徘徊。海工裝備嚴重過剩,將給未來市場復甦帶來一定壓力。

過去5年,在高油價的刺激下,我國海工裝備建造市場曾一度出現訂單“井噴”,海洋工程裝備產能得到極大釋放。但目前手持訂單交付形勢十分嚴峻,且隨著部分裝備交付,全球海工裝備供給量居高不下,而拆解量卻依然處在低位水平,不能滿足市場產能“出清”要求,供大於求的局面遲遲不能得到改善。從運營商來看,近年的市場兼併整合及破產重組有利於緩解企業經營壓力、化解裝備過剩壓力,但這一復甦過程仍非常緩慢,且封存的部分老舊裝備也很難重返市場。

嚴重萎縮的市場需求難以滿足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建造產能的巨大缺口,導致行業競爭持續白熱化。值得欣慰的是,在低迷的市場形勢下,我國海工市場份額重回世界第一,並通過轉型升級逐漸形成了較完善的海洋工程裝備體系。

此外,我國海工裝備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實力不斷增強。5月底,中國海油旗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向巴西國家石油公司交付了自主集成的海上浮式生產儲卸裝置(FPSO)P67項目,這成為我國海工史上的里程碑。

目前,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訂單依舊以海工船為主,在浮式生產平臺領域有所突破。2017年,我國累計接獲29艘海工船、3座浮式儲存及再氣化裝置(FSRU)和1艘FPSO船體建造合同,總金額達20.7億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市場份額為21.9%。國際同行方面,新加坡企業2017年獲得越南1座TLP建造服務合同和1艘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船(FLNG)改裝合同,總金額約7.4億美元,全球市場份額遠低於往年;韓國企業憑藉在生產平臺建造領域的優勢,攬獲1座半潛式生產平臺、1座(艘)FLNG和4座(艘)浮式儲存及再氣化裝置(FSRU),總金額高達52.6億美元,遠高於2016年同期的4.4億美元,全球市場份額為54.6%。

油价忽高忽低,海工何去何从?

圖片來自網絡

自主創新 發力高端

在油價回升與開發成本的雙重影響下,以油氣資源開發裝備為主的全球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出現觸底反彈跡象,下一步海工行業將如何發展,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與會專家表示,新技術、新裝備將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同時,非油氣裝備也有望成為海工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對我國企業來說,必須重視與韓國企業之間的差距,發力高端海工裝備建造領域。

譚乃芬指出,油田恢復生產,生產平臺是最直接的裝備,且在短期內有望授出浮式生產平臺合同的部分海上油氣項目。另外,目前國內大多數海工鑽井平臺已達到設計服役年限,而國家鼓勵一些老舊平臺尤其是達不到環保要求的老舊平臺及服役年限較長的平臺提前拆解,隨著這些老舊海上油田裝備的退役,海工平臺市場有望迎來新機遇。

液化天然氣(LNG)相關裝備未來也將出現復甦。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預測,我國今年對LNG的需求量將同比增長超過80%。且隨著LNG需求的大幅增長,LNG船或將成熱點。

此外,大量新型海工裝備成為行業的新亮點。從國內市場來看,當前深遠海養殖業就十分“時髦”,且海上採礦船、海上風電安裝裝備等的市場需求也日益擴大。業內專家指出,非油氣類的海上裝備產業或將成為海工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轉型發展的新方向。

國際形勢複雜多變,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著國際油價走勢,在此情況下,我國海工如何突出重圍、實現復甦進步?胡衛平指出,海工裝備產業發展必須打破以往的思維定式,尋求新的突破點。海工企業則應堅持自主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實現逆勢發展。此外,還應結合《中國製造2025》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積極主動從國家“十三五”海洋領域的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與能源發展政策中,找到謀求企業生存發展與促進行業復甦的方向。

胡衛平指出,在降低成本的需求下,海洋油氣產業也進行了產品結構性調整,批量建造的經濟型裝備成了市場的新寵。海工企業應抓住機遇,在國際產能合作政策的指導下,向需求國出口經濟、高效、環保的新型裝備。同時,根據國家能源裝備的實施方案,積極向高端產品轉型發展,攻克我國目前在海能源、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上的難題,為未來發展贏得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