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宏小吃,老廈門最愛這一碗暖胃面線糊|食客

如今輪渡碼頭對面,在四十年前,被老廈門稱作“一條龍碼頭”。

這裡差不多是全廈門最早的美食街,從早餐到宵夜燒酒配,應有盡有。

都是挑擔推車的小攤販,一人一地,不爭不搶。

雙宏小吃,在這裡起家。

雙宏小吃,老廈門最愛這一碗暖胃面線糊|食客

70年代末,陳姨和弟弟在“一條龍碼頭”,賣的是加利魚粥。

一輛小推車,上架一口煤炭爐,一口大鐵鍋,幾張桌椅,就是小攤的全部。

每天清晨四點出門,在八市買了新鮮加利魚,清洗處理。浸入提前熬好的滷汁,煮十多分鐘,剝肉切絲。

魚骨熬湯,與滷汁一起下米煮粥,煮至粘稠,鋪上加利魚絲,噴香撲鼻。

光顧的客人,基本都是碼頭工人。

雙宏小吃,老廈門最愛這一碗暖胃面線糊|食客

剛開始在碼頭做生意時,陳姨還有一份穩定的國營工人工作。

碼頭的生意越來越好,陳姨動了辭職的念頭,卻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

在當時的廈門,人人都以有一份穩定工作為榮,生意人被稱為“下九流”,見到熟人要掩面遮擋,怕被認出。

家人覺得丟臉,大發雷霆,卻拗不過陳姨,又見碼頭生意確實極好,只好睜一眼閉一眼。

雙宏小吃,老廈門最愛這一碗暖胃面線糊|食客

80年代中期,“一條龍碼頭”被勒令整改。陳姨離開碼頭,和丈夫來到還是新區的豆仔尾,沿街擺攤。

這裡光顧的客人,都是上班族。加利魚粥生意不如從前,陳姨想來想去,決定改賣面線糊。

街頭擺攤除了風吹日曬,還要和城管鬥智鬥勇。

夫婦倆邊做生意邊豎起耳朵,一有風吹草動立馬收拾家當避入小路。

80年代的城管,比如今暴力許多。一旦被抓住,動輒砸碎煤炭爐,砸爛桌椅。

陳姨只能和丈夫一起,重新用泥土木板,自己動手重做家當。

雙宏小吃,老廈門最愛這一碗暖胃面線糊|食客

所以當陳姨攢夠錢,費盡心思託人幫忙,在豆仔尾路上租下一間門面,取自己和弟弟名中兩個宏字,名為雙宏小吃。

有了店面,壓力隨之而來。面線糊美味卻難飽腹,無法維持全天好生意。

陳姨在店裡加入小炒和沙茶麵,讓周圍街坊白領,在午晚餐時也能光顧。

雙宏小吃,老廈門最愛這一碗暖胃面線糊|食客

那個年代想做餐飲生意,沒點真本事,難以立足。

雙宏小吃的本事,就是鮮。只用簡單調味激發食材本味,全憑新鮮。“只要新鮮,怎麼煮都好吃。”

比如面線糊,家常做法,沒有絲毫特別。大骨熬湯,食材白水燙熟,足夠鮮甜。

雙宏小吃,老廈門最愛這一碗暖胃面線糊|食客

90年代末期,因為拆遷,雙宏小吃搬到原址對面,街坊繼續尋味而來。

生意最好的時候,能從早晨6點忙到深夜三四點。十四五個工人分三班連軸轉,陳姨夫婦更是連停下來吃口飯的時間都沒有。

老廈門唱完K喝完酒,還要來喝碗麵線糊暖胃,才算一日完滿。

雙宏小吃,老廈門最愛這一碗暖胃面線糊|食客

30年過去,雙宏小吃似乎什麼也沒變。

依然是紅底黃字招牌,老式的西紅柿炒蛋配色。面線糊的味道也沒變,一碗下肚,暖胃暖心。

只是店裡忙碌的身影,變成了陳姨的兒子小尹。不再賣小炒,專做面線糊沙茶麵。

豆仔尾也變了,新區變得老舊,老廈門漸漸離開。剩下的,除了念舊的老人家,就是剛剛在廈門落腳的租客。

當初與雙宏小吃一同在豆仔尾做生意的老店也都漸漸消失,只剩下邊上的美鄰扁食,相偎相依。

雙宏小吃,老廈門最愛這一碗暖胃面線糊|食客

每到週末,那些離開的老街坊,還會拖家帶口回來。喝一碗麵線糊,再跟小尹喝一杯茶。

小尹繼承了陳姨的執拗,也從沒想過做什麼改變。

前幾年,有人上門推銷大骨粉,一小包粉末足以令湯底濃白醇香,還能節省成本,不必再用大骨慢慢熬煮。

小尹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中國人真的很聰明,但做生意,不能只靠聰明。”

這一家人走到今天,靠的是勤勤懇懇,以求心安理得。

雙宏小吃

地址:湖濱南路44號之4北側

--------- --------- ---------

記者/餘琦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關注“開始廈門”

發現廈門的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