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宏小吃,老厦门最爱这一碗暖胃面线糊|食客

如今轮渡码头对面,在四十年前,被老厦门称作“一条龙码头”。

这里差不多是全厦门最早的美食街,从早餐到宵夜烧酒配,应有尽有。

都是挑担推车的小摊贩,一人一地,不争不抢。

双宏小吃,在这里起家。

双宏小吃,老厦门最爱这一碗暖胃面线糊|食客

70年代末,陈姨和弟弟在“一条龙码头”,卖的是加利鱼粥。

一辆小推车,上架一口煤炭炉,一口大铁锅,几张桌椅,就是小摊的全部。

每天清晨四点出门,在八市买了新鲜加利鱼,清洗处理。浸入提前熬好的卤汁,煮十多分钟,剥肉切丝。

鱼骨熬汤,与卤汁一起下米煮粥,煮至粘稠,铺上加利鱼丝,喷香扑鼻。

光顾的客人,基本都是码头工人。

双宏小吃,老厦门最爱这一碗暖胃面线糊|食客

刚开始在码头做生意时,陈姨还有一份稳定的国营工人工作。

码头的生意越来越好,陈姨动了辞职的念头,却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

在当时的厦门,人人都以有一份稳定工作为荣,生意人被称为“下九流”,见到熟人要掩面遮挡,怕被认出。

家人觉得丢脸,大发雷霆,却拗不过陈姨,又见码头生意确实极好,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双宏小吃,老厦门最爱这一碗暖胃面线糊|食客

80年代中期,“一条龙码头”被勒令整改。陈姨离开码头,和丈夫来到还是新区的豆仔尾,沿街摆摊。

这里光顾的客人,都是上班族。加利鱼粥生意不如从前,陈姨想来想去,决定改卖面线糊。

街头摆摊除了风吹日晒,还要和城管斗智斗勇。

夫妇俩边做生意边竖起耳朵,一有风吹草动立马收拾家当避入小路。

80年代的城管,比如今暴力许多。一旦被抓住,动辄砸碎煤炭炉,砸烂桌椅。

陈姨只能和丈夫一起,重新用泥土木板,自己动手重做家当。

双宏小吃,老厦门最爱这一碗暖胃面线糊|食客

所以当陈姨攒够钱,费尽心思托人帮忙,在豆仔尾路上租下一间门面,取自己和弟弟名中两个宏字,名为双宏小吃。

有了店面,压力随之而来。面线糊美味却难饱腹,无法维持全天好生意。

陈姨在店里加入小炒和沙茶面,让周围街坊白领,在午晚餐时也能光顾。

双宏小吃,老厦门最爱这一碗暖胃面线糊|食客

那个年代想做餐饮生意,没点真本事,难以立足。

双宏小吃的本事,就是鲜。只用简单调味激发食材本味,全凭新鲜。“只要新鲜,怎么煮都好吃。”

比如面线糊,家常做法,没有丝毫特别。大骨熬汤,食材白水烫熟,足够鲜甜。

双宏小吃,老厦门最爱这一碗暖胃面线糊|食客

90年代末期,因为拆迁,双宏小吃搬到原址对面,街坊继续寻味而来。

生意最好的时候,能从早晨6点忙到深夜三四点。十四五个工人分三班连轴转,陈姨夫妇更是连停下来吃口饭的时间都没有。

老厦门唱完K喝完酒,还要来喝碗面线糊暖胃,才算一日完满。

双宏小吃,老厦门最爱这一碗暖胃面线糊|食客

30年过去,双宏小吃似乎什么也没变。

依然是红底黄字招牌,老式的西红柿炒蛋配色。面线糊的味道也没变,一碗下肚,暖胃暖心。

只是店里忙碌的身影,变成了陈姨的儿子小尹。不再卖小炒,专做面线糊沙茶面。

豆仔尾也变了,新区变得老旧,老厦门渐渐离开。剩下的,除了念旧的老人家,就是刚刚在厦门落脚的租客。

当初与双宏小吃一同在豆仔尾做生意的老店也都渐渐消失,只剩下边上的美邻扁食,相偎相依。

双宏小吃,老厦门最爱这一碗暖胃面线糊|食客

每到周末,那些离开的老街坊,还会拖家带口回来。喝一碗面线糊,再跟小尹喝一杯茶。

小尹继承了陈姨的执拗,也从没想过做什么改变。

前几年,有人上门推销大骨粉,一小包粉末足以令汤底浓白醇香,还能节省成本,不必再用大骨慢慢熬煮。

小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中国人真的很聪明,但做生意,不能只靠聪明。”

这一家人走到今天,靠的是勤勤恳恳,以求心安理得。

双宏小吃

地址:湖滨南路44号之4北侧

--------- --------- ---------

记者/余琦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请关注“开始厦门”

发现厦门的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