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2018第二屆上饒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經過4天節日般的盛宴,於4月30日落下帷幕。在主展館廣豐木雕城會展中心,除了琳琅滿目的文創精品,還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示活動,吸引著人們好奇的目光。傳統銅藝、夏布織造、茶藝表演、弋陽腔演出、木偶戲表演等等,為人們帶來了一次次生動的學習瞭解的機會。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上饒文博園館展示茶藝非遺

這些技藝,離人們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日益成為需要保護、傳承的文化見證,同時也是充滿智慧、極具潛力的文化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工的就是最好的。工業化進程提高了效率,卻可能淹沒歷經幾百甚或數千年造就的寶貴非物質遺產。這種非遺技能,存在於鮮活的個人身上,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通過身口相傳延續至今,是彌足珍貴的“活”文化。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德興館展示傳統銅藝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銅藝產品備受關注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廣豐館展示夏布製作技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遊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德興銅雕工藝品

目前,我國已制定“國家+省+市+縣”共4級非遺保護體系。除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國還有3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34個市級非遺名錄和2853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江西上饒市有市級非遺保護名錄106項,省級非遺保護名錄68項,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9項。這在全國地級市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德興銀壺工藝品

作為上饒市重點建設項目,正在建設的上饒文博園總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0億元,是上饒唯一綜合性專業化文化創意產業聚焦平臺。該項目目前正在裝修階段,預計2019年3月部分可以投入運營。建成後的上饒文博園,將是全省領先、全國少有的文化綜合體。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晚商青銅器司母戊鼎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漢代青銅器馬踏飛燕

非遺文化恢宏而精彩,我們無法一一分享。本系列曾就玉石雕、木根雕等手工技藝進行了專題介紹,這次就讓我們聚焦傳統金屬雕刻,主要涉及“金銀銅鐵錫”五金手工技藝。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玉把玉鈕玉嘴小金壺

黃金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金屬,人們對黃金制器的利用,幾乎與人類文明同步。中國金銀器製作的歷史,審美價值往往超過實用價值,可謂一部絢麗多彩、華光四射的藝術史。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已出現黃金製品,到唐代達到鼎盛階段。中國金銀器製作技藝是中國金銀匠作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融合各民族傳統金屬工藝精華,同時借鑑異邦先進文化的積極因素,逐步摸索創造出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藝。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紫銅鍍金碗

金銀器製作工藝非常複雜,既包括“器形”製作,也包括“紋飾”製作。據文獻記載,唐代關於金銀器的製作工藝多達14種,到了宋代又增加到19種。在現代社會,這些古老技藝可歸納為12種最主要工藝,即鑄造法、錘揲法(也稱打作法)、切削法、拋光法、掐絲法、焊綴法、焊接法、鉚接法、鏨刻法(含鏤空法)、鎏金法(也稱鍍金法)、鑲嵌法和平脫法。運用這些方法制作的金銀器高貴華美,往往被視為收藏品。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孔子銅像

銅文化在中國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夏朝開始,中國人便創造了舉世聞名的青銅文明,也是從那時開始,銅文化始終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自成體系,獨具特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豐富多彩的銅雕工藝,以銅料為胚,運用雕刻、鑄塑等手法制作,具有凝重、質樸、莊嚴、厚實等特色,表現出造型、質感、紋飾的藝術美。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銅牛擺件

銅分黃銅、紫銅、白銅等,其傳統手工藝主要有鍛銅、鑄銅、刻銅、熔銅四種,其中廣泛運用的鑄銅方法主要有失蠟法和模具法兩種。一般都要經過金屬冶煉、鍛造、雕刻、鍍料、磨光等諸多重要工序,且十分考究。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銅雕藝術品有西周的“伯矩鬲”,晚商的“司母戊鼎”,以及漢代的“馬踏飛燕”。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萍鄉純錫茶壺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錫制筆筒

錫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中國乃至世界一門獨特的工藝,有著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明清時期在民間已相當盛行,及至當代仍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錫雕多用於製作茶壺、酒壺、茶葉罐、燭臺、碗、筷、勺等日用生活品,以及工藝擺件、祭祀禮器等。傳統錫雕系純手工製作,工序繁多,包括選材、熔錫、製版、鑄造、打坯、雕刻、焊接、拋光等,成品造型淳樸,雕刻生動,製作精良,風格濃郁。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龍泉寶劍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鐵壺工藝品

中國鐵器隨著冶鐵技術的出現就產生了,到了漢代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技術,可以說歷史悠久,也執當時世界之牛耳。不過,鐵藝方面卻始終未擺脫以實用為目的的圈子,唯一的例外是傳統刀劍製作技藝。從古代傳說中的干將莫邪劍,到三國名將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孕育了的曾經達到頂峰的刀劍技藝。2006年,龍泉寶劍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近年來鐵壺工藝頗受親睞,藝術性日益提高。

「從上饒文博園看上饒文博會之九」非遺文化:彌足珍貴的智慧資源

上饒文博園展示交易中心沙盤

上饒德興市,因礦藏豐富,被譽為“金山、銀城、銅都”,是成功註冊的“中國銅都”。北宋著名溼法鍊銅家張潛,就是德興人。近年來,在各級政府重視下,德興銅文化產業迅速發展。德興有著發展五金文化產業的良好基礎,是打造上饒“永康”的最佳選擇。上饒文博園通過對諸如德興銅雕技藝等在內的非遺文化的展示、推廣、研發、帶動,一定能為各地非遺文化的品牌化、產業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