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150個精華名句 古人智慧 千古絕唱 受用終生

國學經典150個精華名句 古人智慧 千古絕唱 受用終生

浩瀚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其經典著作凝縮著中華文化之精髓 ,其思想智慧成為了傳之千古的結晶。國學經典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燦爛遺產,也是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學國學,魅在領悟,工在體味,效在吸納。讀國學經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境界;品國學經典,能讓今人以聖人為師,汲取歷經歲月沉澱的人生哲理。

國學經典150個精華名句 古人智慧 千古絕唱 受用終生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為重要。”

2、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不斷溫習與實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處不求舒適,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5、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給別人”。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瞭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啊:有了過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10、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譯文】子夏說:“做官有了餘力就可以學習了,學習有了餘力就可以做官了。”

國學經典150個精華名句 古人智慧 千古絕唱 受用終生

11、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來了。”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譯文】孔子說:“對於任何事情瞭解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1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譯文】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剛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

16、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端莊而不爭執,會群而不拉幫結夥。”

17、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18、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說:“說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為恥辱。”

19、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小人驕恣而不平和大方。”

20、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單憑語言來薦舉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

21、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幹不義的事得到了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如同浮雲一樣。”

22、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說:“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23、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2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譯文】君子交友講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小人以利為先,他們交友往往親密狎暱,他們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樣甘甜,卻不講道義。

25、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26、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譯文】孔子說:“不能為求生而損害仁德,應以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

27、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28、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而留戀安逸,便不配做讀書人了。”

29、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

30、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譽,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輗,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31、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依據個人的利益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

32、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譯文】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孃,能盡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33、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化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啊!”

34、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論語•泰伯》

【譯文】孔子說:“堅定地相信我們的道,努力學習它,誓死保全它。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禍亂的國家。天下太平,就出來工作;不太平,就隱居。”

35、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說:“君子通達於仁義,小人通達於財利。”

3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論語•泰伯》

【譯文】孔子說:“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實,無能而不講信用,這種人我是不知道其所以然的。”

37、子曰: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譯文】孔子說:“我觀察人,(不只)聽他說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38、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在兄長面前,就敬愛兄長;寡言少語,說則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

39、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一點沒有四種毛病,能夠做到不懸空揣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唯我獨是。

40、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譯文】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我怕培養仁德。”

國學經典150個精華名句 古人智慧 千古絕唱 受用終生

41、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譯文】子說:“古代學者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42、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接受重大任務;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務,卻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

43、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君子認為義是最可貴的,君子只有勇沒有義,就會搗亂造反;小人只有勇沒有義,就會做土匪強盜。”

44、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譯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張問政時)說:“在位的時候不要疲倦怠惰,執行政令時要保持忠心。”

45、老子曰: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道經第二章》)

【譯文】老子說:“明道之君總是無慾無為,順乎自然。總是依順事物自身的客觀規律去行政施教而不以個人的慾望好惡而妄為興廢。”

46、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德經第四十四章》)

【譯文】老子說:“如果君王無私無慾,知足而不貪,就不會遭到百姓的唾棄和羞辱,凡事適可而止,與世無爭,就能得到百姓的愛戴,國家自然能長治久安了。”

47、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道德經•德經第三十三章》)

【譯文】老子說:“能過透徹瞭解別人思想行為的人確實聰慧,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長短優劣的人確實最為明智。”

49、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德經第三十三章》)

【譯文】老子說:“能夠戰勝敵手的人確有力量,而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

50、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德經第九章》)

【譯文】老子說:“手中已然握持其物仍然貪多而抓握不止,倒不如及早罷手為有得。手中已然握執尖利之器還要錘砸不止必欲使之鋒銳無比,那絕不可能使其保持長久。大肆聚斂而使得金玉滿堂、珍寶無數,這世上沒有誰能夠守護得住。富有尊貴而驕奢淫逸,那隻能給自己招致災禍。事成功遂便隱身退後,這事上天所遵循的客觀規律。”

國學經典150個精華名句 古人智慧 千古絕唱 受用終生

51、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德經第十二章》)

【譯文】老子說:“繽紛的色彩看就了就會讓人兩眼昏花,歌樂歡動,喧譁不已,聽久了就會使人耳聾失聰。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使人胃口病傷而厭惡飲食。驅馬奔馳,圍捕田獵,時間久了會讓人心智狂亂而縱情放蕩。貪求寶物而不知滿足,時間久了就會使人行為乖戾而舉動失常。”

52、老子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德經•道經第十四章》)

【譯文】老子說:“持守‘道’,就能治理好萬事萬物,就能統御好家國天下。據其‘有’而察其‘無’,得以知曉遠古及其初始情況,這樣就明瞭了‘道’的整個體系。”

53、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

老子曰:“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道德經•德經第三十八章》)

【譯文】老子說:“所以堂堂正正的士子總是持守質樸醇厚之‘道’,而絕不實行虛華無用之‘禮’;他的居處行為總是那麼忠厚朴實,而摒棄那些浮華淺薄之事。”

54、老子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經•德經第四十三章》)

【譯文】老子說:“施無為之政所獲得的功效之大,行不言之教所獲得的收益之多 ,天下萬物是沒有什麼能夠比得上的。”

55、老子曰:“是以聖人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道德經•德經第六十六章》)

【譯文】老子說:“故而君王雖然位居於民眾之上,但民眾並不因此感到有負擔;雖然身居於民眾之前,而民眾並不因此感到有所妨礙。天下之人全都樂意推舉他成為君王而並不厭煩其在上位,不就是因為他謙卑處下,無慾不爭,因此天下也就沒有誰能夠同他相爭嗎?”

56、老子曰:“是以聖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道經第三十四章》)

【譯文】老子說:“明道之君能夠被人尊崇而統治天下的根本原因在於他自始至終不妄自尊大而能虛靜處下,所以才能為天下人所歸附和擁護,而成就其君王的尊貴和偉大。”

57、老子曰: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道經第七章》)

【譯文】老子說:“這難道不是因為他們無慾無私,反而(如私慾之人所說的)‘成就其私’嗎?”

58、老子曰:“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道德經•道經第五章》)

【譯文】老子說:“君王如果不能守虛處靜而以多聞博識自許進而有為多言,那很快就會導致窮敗,不如處虛守靜而無為不言能夠取得成功。”

59、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道德經•德經第四十六章》)

【譯文】老子說:“罪過沒有比行私縱慾更為嚴重的,禍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災難沒有比貪慾必得更為慘痛的。所以說懂的知足知止而心無貪求,才能經常適可而滿足。”

60、老子曰:“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道德經•道經第十六章》)

【譯文】老子說:“天下萬物蓬勃生長,我則觀察它們的最後歸宿。萬物雖芸芸而生,紛然雜陳,而最終全都各自返歸其根。返歸其根即處虛守靜,就是復歸其本性。”

61.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道德經•德經第七十一章》)

【譯文】老子說:“雖能深通大道而不自以為賢智聰明,是非常高明和值得推崇的。如果不通曉大道卻自以為是,就非常愚蠢而令人厭惡了。”

62.老子曰: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道德經•道經第二十三章》)

【譯文】老子說:“遵循大道而有德的君王,“道”自然也就關愛他,扶助他,而使他得到民心和天下。那些不能合同於大道的君王,“道”當然也就離棄於他,而使他喪邦失國,眾叛親離。”

63.老子曰:“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或。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道德經•道經第二十二章》)

【譯文】老子說:“那些能夠柔弱委屈以適應於外物的,才能堅韌有恆而保全其身;那些能夠枉曲其身而使之協和於環境的,才能確實做到端平正直;低窪之地才能存聚泥水而逐漸增高;破敗之物清除之後,才能更換使用新的東西;空手抓物而知足不貪,才能有所獲得;若已經握持其物而依然貪多,反而會心生疑惑而不知所措。因此,聖明的人總是抱一守道,以虛靜無為作為其行政施教的根本法則。”

64.老子曰: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經•道經第二十九章》)

【譯文】老子說:“所以,聖明之人總是遵循常道,順乎自然,摒棄那些過渡的、誇大的、極端的行為。如此則可以暢萬物之情而適萬物之性進而實現天下大治。”

65.莊子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莊子•逍遙遊》)

【譯文】莊子說:“小智不能比匹大智,壽命短的不能比匹壽命長的。”

66.莊子曰: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逍遙遊》)

【譯文】莊子說:“沒有實用之處,又怎麼會有招來什麼禍害呢?” (注:莊子強調無用之用為大用。)

67.莊子曰:大知閒閒,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莊子•齊物論》)

【譯文】莊子說:“大知廣博,而小知精細;大言氣焰盛人,小言則論辯不休。”

68.莊子曰:“物無非彼,物無非是。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莊子•齊物論》)

【譯文】莊子說:“世界上的事物沒有不是‘彼’的,也沒有不是‘此’的。所以說彼方是出於此方對待而來的,此方也因著彼方對待而成。”

69.莊子曰: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莊子•齊物論》)

【譯文】莊子說:“安適於生死年歲,安適於是非仁義,邀遊於無窮的境域,這樣也就能寄寓於無窮的境域。”

70.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莊子•養生主》)

【譯文】莊子說:“我們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智識是沒有限度的,以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沒有限度的智識,就會弄得很疲睏;既然這樣還要去汲汲追求智識,就會弄得更加疲睏不堪了!”

71.莊子曰: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莊子•人間世》)

【譯文】孔子到楚國,楚國狂人接輿走過孔子門前唱著:“來世是不可期待的,往世是不可追回的。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只能保全生命。”

72.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莊子•德充符》)

【譯文】孔子說:“死生是一件極大的事,卻不會使他(此指魯國斷腳之人王駘)隨之變化,就是天覆地墜,他也不會隨著遺落毀滅。他處於無所待的境界而不受外物變遷的影響,主宰事物的變化而執守事物的樞紐。”

73.仲尼曰:“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莊子•德充符》)

【譯文】孔子說:“德,乃是最純美的修養。德不著形跡,萬物自然親附而不肯離去。”

74.莊子曰:“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莊子•德充符》)

【譯文】莊子說:“所以只要有過人的德性,形體上的殘缺就會被人遺忘。人們如果不遺忘所應當遺忘的(形體),而遺忘所不應遺忘的(德性),這才是真正的遺忘。”

75.莊子曰:“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莊子•大宗師》)

【譯文】莊子說:“不忘記他自己的來源,也不追求他自己的歸宿;事情來了欣然接受,忘掉死生任其復返自然,這就是不用心智去損害道,不用人的作為去輔助天然。”

76.莊子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莊子•大宗師》)

【譯文】孔子說:“魚遊於江湖之中就忘記一切而悠悠哉哉,人遊於大道之中就忘了一切而逍遙自適。”

77.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莊子•大宗師》)

【譯文】孔子說:“和萬物同一體就沒有偏私了,參與萬物的變化就不執滯常理。”

78.莊子曰: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繫,而一化之所待乎!”《莊子•大宗師》)

【譯文】莊子說:“聖人要遊於不得亡失的境地而和大道共存。對於老少生死都善於安順的人,大家尚且效法他,又何況那決定著萬物的生成轉化的道呢?”

79.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

【譯文】顏回說:“不著意自己的肢體,不擺弄自己的聰明,超脫形體的拘執、免於智巧的束縛,和大道融通為一,這就是坐忘。”

80.莊子曰:於事無與親,雕琢復樸。,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莊子•應帝王》)

【譯文】莊子說:“對於事物無所偏私,棄浮華而復歸真樸,不知不識的樣子,在紛紜的世界中持守真樸,終身如此。”

81.莊子曰: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莊子•應帝王》)

【譯文】莊子說:“至人的用心猶如鏡子,任物的來去而不加迎送,如實反映而無所隱藏,所以能夠勝物而不被物所損傷。”

82.莊子曰: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莊子•駢拇》)

【譯文】莊子說:“當代的仁人,憂慮世間的禍患;不仁的人,潰亂性命實情而貪圖富貴。”

83.莊子曰: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譯文】莊子說:“小的迷惑會錯亂方向,大的迷惑會錯亂本性。”

84.莊子曰:“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莊子•駢拇》)

【譯文】莊子說:“我所認為的明達,並不是指看清別人,而是內視自己罷了。” 莊子曰:“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85.莊子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莊子•馬蹄》)

【譯文】莊子說:“(所以)盛德的世代,人民行為遲重,樸拙無心。”

86.莊子曰:“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莊子•駢拇》)

【譯文】莊子說:“我所認為的明達,並不是指看清別人,而是內視自己罷了。”

87.莊子曰:“藏金于山,沈珠於淵,不利貨財,不近富貴,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愧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莊子•在宥》)

【譯文】莊子說:“藏金於深山,沉珠在深淵,不謀財貨,不求富貴,不以高壽為樂,不以夭折為哀,不以通達為榮,不以貧窮為羞恥,不收攬舉世的利益來據為己有,不以稱王天下而彰顯自己。。”

88.莊子曰:必服恭檢,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莊子•天地》)

【譯文】莊子說:“為政一定要做到恭敬節儉,選拔公正忠直的人而沒有偏私,人民誰敢不和呢!”

89.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莊子•天地》)

【譯文】莊子說:“知道自己是愚昧的,並不是大的愚昧;知道自己是迷惑的,並不是大的迷惑。”

90.莊子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莊子•天地》)

【譯文】莊子說:“大迷惑的人,終身不解悟;大愚昧的人,終身不自知。”

91.莊子曰:“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莊子•天地》)

【譯文】莊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一個人迷惑,所要去的地方還可以到達,因為迷惑的人少;要是兩個人迷惑,就會徒勞而達不到,因為迷惑的人多。”

92.莊子曰:“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

【譯文】莊子說:“清靜為玄聖,行動為帝王,無為則為萬物所尊崇,樸素而稱美於天下。”

93.莊子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莊子•天道》)

【譯文】莊子說:“用敬來行孝容易,用愛來行孝難;用愛來行孝容易,使父母安適難;使父母安適容易,讓父母不牽掛我難;讓父母不牽掛我容易,使天下安適難;使天下安適容易,讓天下忘我難。”

94.莊子曰:“至貴,國爵並焉;至富,國財並焉;至顯,名譽並焉。”(《莊子•天運》)

【譯文】莊子說:“最尊貴的,一國的爵位可以捨棄;最富足的,一國的財貨可以捨棄;最顯榮的,任何名譽可以捨棄。”

95.莊子曰:“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莊子•天運》)

【譯文】莊子說:“以財富為追求對象的,便不能讓人利祿;以榮顯為追求對象的,便不會讓人名譽;迷戀權勢的,便不肯給人柄權。”

96.莊子曰: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莊子•繕性》)

【譯文】莊子說:“榮華高位在身,並不是真性本命,外物偶然來到,如同寄託。寄託的東西,來時不能抵禦,去時不能阻止。”

97. 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莊子•秋水篇》)

【譯文】不要用人事去毀滅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毀滅性命,不要因貪得去求聲名。謹守這些道理而不違失,這就叫做回覆到天真的本性。

98.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莊子•至樂篇》)

【譯文】身體乃是外在物質元素假合而成;外在元素假合而產生的生命,乃是暫時的湊集。生和死就好像晝夜一樣的運轉。

99.“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莊子•達生篇》)

【譯文】“通達生命實情的,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東西;通達命運實況的,不追求命運所無可奈何的事故。”

100.“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莊子•達生篇》)

【譯文】“捨棄俗事就形體不勞累,遺忘生命中的事務就精神不虧損。形體健全,精神充足,便和自然合而為一。”

101.仲尼曰:“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極。”(《莊子•達生篇》)

【譯文】孔子說:“不要太深入而潛藏,不要太表露而顯揚,像柴木一般無心而立於動靜之中。三種都能做到,可稱至人。”

10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莊子•知北遊》)

【譯文】天地有大美卻不言語,四時有分明的規律卻不議論,萬物有生成的條理卻不說話。

103.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莊子外篇•知北遊》)

【譯文】學問廣博的不一定具有真知,善於辯論的不一定具有慧見,聖人早已棄絕這些了。

104.宇泰定者,發乎天光。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心境安泰的人,便發出自然的光輝。發出自然光輝的,人便顯現其人的天然本質。

105.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費者,唯賈人也,人見其跂,猶之魁然。 (《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行為不拘名跡的人,充實而有光輝;志在求取財用的人,只是商人而已,看他跂行著,自以為安穩的樣子。

106.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闢金。 (《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至禮是沒有人我之分的,至義是沒有物我之分的,至知是不用謀略的,至仁是不表露愛跡的,至信是不用金錢做質證的。

107.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動無非我之謂治,名相反而實相順也。(《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動作自然出於不得已是為德,動作自然不由於我是為合理,鶩名則相反而求實則相順。

108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質也。(《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道為德所尊崇,生是德的光輝;性是生的本質。

109.性之動,謂之為;為之偽,謂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謨也。(《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性的活動叫做為;有為而流於人偽,叫做失。知是和外界應接;智是內心謀慮。

110.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莊子外篇•庚桑楚》)

【譯文】要寧靜就要平氣,要全神就要順心,有所為要得當,就要寄託於不得已。

111.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無為也。此皆順比於歲,不物於易者也。(《莊子外篇•徐無鬼》)

【譯文】執迷於權勢財物的人喜歡變亂,遭逢時機而後有所用,(這種人)不能安靜。這些人都是逐時俯仰,侷限一事而茅塞不通的人。

112.《莊子》: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凌誶之事則不樂,皆囿於物也。(《莊子外篇•徐無鬼》)

【譯文】智謀之士沒有思慮的變換就不會快樂,口辯之士沒有議論的程序就不會快樂,好察之士沒有明辨的事端就不會快樂,他們都受外在所侷限。

113.盡有天,循有照,冥有樞,始有彼。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後知之。(《莊子外篇•徐無鬼》)

【譯文】極物之中有自然,循變之際有覺照,冥默之境有樞機,太始之域有彼端。在這種情境中自然的解悟好像未曾知解,無心的知好像無所知,無心的知才是真知。

114.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無崖。以不惑解惑,復於不惑,是尚大不惑。(《莊子外篇•徐無鬼》)

【譯文】追問(它)不可以有限制,而不可以沒有界際。以不疑惑來解釋疑惑,返回到不疑惑的境界,還以為是大不惑。

115.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莊子外篇•徐無鬼》)

【譯文】 足所踏的地很少,雖然少,還要依恃所沒有踏到的而後才能達到廣遠;人所知的少,雖然少,還要依恃所不知的而後才能知道天道的自然。

116.頡滑有實,古今不代,而不可以虧,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闔不亦問是已,奚惑然為!(《莊子外篇•徐無鬼》)

【譯文】萬象紛紜中各有實理,古往今來不相代換,(各盡其分)而不可以虧損,這當中豈不是蘊含著一項偉大的妙理麼!

117.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雖使丘陵草木之緡,入之者十九,猶之暢然。(《莊子雜篇•則陽》)

【譯文】自己的祖國和故鄉,看到心裡就舒暢;即使是丘陵草木雜蕪,掩蔽了十分之九,心裡仍覺得舒暢。

118.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謀稽乎誸,知出乎爭,柴生乎守,官事果乎眾宜。(《莊子雜篇•外物》)

【譯文】德的外溢在於聲名,名的外溢在於太露,計謀生於急迫,機智出於爭端,閉塞生於拘執,官事則決於眾人所宜。

119. 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莊子雜篇•寓言》)

【譯文】做人如果沒有才德學識,就沒有做人之道;做人沒有做人之道,就稱為陳腐之人。

120.唯無以天下為者,可以託天下也。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只有不以天下為己所用的人,才可以把天下託付於他。能夠尊重生命的,即使富貴也不以昧養而傷害身體,即使貧賤也不以利祿累害形體。

122.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學以為人,教以為己,仁義之慝,輿馬之飾,憲不忍為也。(《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原憲說)要是趨世而行,結黨為友,所學為求炫耀於人,所教但求顯揚於己,仁義的奸慝,車馬的華飾,這是我所不願去做的。

123.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所以養志的人忘了形骸,養形的人忘了利祿,求道的人忘了心機。

124.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知足的人不因利祿累害自己,心意自得的人遇到損失也不憂懼,修養內心的人沒有爵位而不羞愧。

125.不能自勝則從,神無惡乎?不能自勝而強不從者,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 不能把握自己就放任,這樣精神不厭惡嗎?不能把握自己而又強制不順應,這就雙重損傷。雙重損傷的人,就不能成為高壽的人。

126.《莊子》: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古時得道的人,窮困也快樂,通達也快樂。所歡樂的不是窮困和通達,只要是身處道德,那麼困窮通達就好像寒暑風雨的循序變化了。

127.不以人之壞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時自利也。(《莊子雜篇•讓王》)

【譯文】不因人的失敗而自顯成功,不因人的卑微而自視長大,不因逢時機而自圖利益。

128.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故觀之名,計之利,而義真是也。(《莊子雜篇•盜蹠》)

【譯文】沒有德性就不能取信,不能取信就不能被任用,不被任用就不能獲利。所以從名來看,從利來算,仁義是要緊的。

129.若枉若直,相而天極;面觀四方,與時消息。若是若非,執而圓機;獨成而意,與道徘徊。(《莊子雜篇•盜蹠》)

【譯文】是曲是直,聽任自然;觀照四方,隨著時序而變化。或是或非,執守你的環中;獨自完成你自己的本意,和道共遊。

國學經典150個精華名句 古人智慧 千古絕唱 受用終生

130.無轉而行,無成而義,將失而所為。無赴而富,無殉而成,將棄其天。(《莊子雜篇•盜蹠》)

【譯文】不要固執你的行為,不要助成你的仁義,這會失掉你的真性。不要奔赴富貴,不要急求成功,這會捨棄你的自然的天性。

131.知者之為,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爭,無以為故不求。(《莊子雜篇•盜蹠》)

【譯文】智者所為,依百姓的需要而行事,不違反大眾的原則,因此知足而不侵犯,順任自然所以不貪求。

132.有餘故辭之,棄天下而不自以為廉。廉貪之實,非以迫外也,反監之度。(《莊子雜篇•盜蹠》)

【譯文】知足所以才辭讓,捨棄天下的財物而不自以為清廉。清廉和貪得的實質並不是受外物的迫使,反觀內在稟性所導致。

133.貪財而取慰,貪權而取竭,靜居則溺,體澤則馮,可謂疾矣。(《莊子雜篇•盜蹠》)

【譯文】貪財而取怨,貪權而耗費精思,閒散則沉溺於嗜慾,身體充盈則意態驕滿,可以說是疾病了。

134.《莊子》: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莊子雜篇•盜蹠》)

【譯文】權勢如天子而不以尊貴驕傲於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貨自詡於人。

135.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凡物同類便互相聚集,同聲便互相應和,這是自然的道理。我願意告訴我所知道的來幫助你所從事的。

136. 《莊子》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人同於己則可,不同於己,雖善不善,謂之矜。(《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自恃聰明、擅自行事,侵犯他人而師心自用,叫做“貪”;別人的意見和自己相同就可以,如果和自己不相同,則意見雖好也以為不好,叫做“矜”。

137.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本真乃是精誠的極致。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人。

138.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勉強哭泣的人雖然悲痛卻不哀傷,勉強發怒的人雖然嚴厲卻沒有威勢,勉強表示親愛的人雖然有笑臉卻不感到和悅。

139.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真性存於內心,使神色表現在外,這就是本真的可貴。將它用於人理上,事奉雙親則慈孝。事奉君主則忠貞,飲酒便歡樂,處喪便悲傷。

140.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不能夠效法自然而憂慮人事,就不知道珍貴本真,庸庸碌碌隨世俗變遷,所以不能知足。

141.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莊子雜篇•漁父》)

【譯文】禮節是世俗所為的,真性是秉受於自然,自然是不可以改變的。所以聖人效法自然珍貴本真,不拘於世俗。

142.達生之情者傀,達於知者肖;達大命者隨,達小命者遭。(《莊子雜篇•列禦寇》)

【譯文】通達生命實情的就心胸廣大,精通智巧的就心境狹小;通達大命的就是順任自然,精通小命的就是所遇而安。

143.不累不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眾,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莊子雜篇•天下》)

【譯文】不為世俗所牽累,不用外物來矯飾,不苛求於人,不違逆眾情,希望天下安寧以保全人民的性命。

144.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莊子雜篇•天下》)

【譯文】恍惚如無有,寂靜如清虛。相同則和諧,貪得便有失。

145.見侮而不鬥,辱也。 (《公孫龍子》)

【譯文】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146.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文】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燬。

147.事隨心,心隨欲。欲無度者,其心無度。心無度者,則其所為不可知矣。(《呂氏春秋》)

【譯文】事從心出,心隨欲來,如果不從心欲的細微處觀察事物,我們往往會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騙。縱橫古今中外,詳細考察事情的成敗得失。如果深入觀察,就會發現。事情的發展往往是被人的心欲所控制。

14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譯文】君子之間的交往,像水一樣的平淡、純淨,這樣的友誼才會持久;往小人之間的交像甜酒一樣的又濃又稠,但不會長久。

149.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譯文】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15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譯文】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

國學經典150個精華名句 古人智慧 千古絕唱 受用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