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静宁访亲记

于右任静宁访亲记

于右任静宁访亲记

于右任静宁访亲记

于右任静宁访亲记

于右任静宁访亲记

于右任静宁访亲记

于右任静宁访亲记

髯翁情愫墨涌泉注

——于右任静宁访亲记

戴季昀

1941年深秋的一天,一辆大卡车颠簸在西兰公路上。车上坐着一位身着旧衫、布鞋,长髯高额、精神矍铄的老人,他那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辽阔的原野和城垣,思绪万千,心潮滚滚,兴奋、忧伤一起涌上心来,犹如天空那飘忽的秋云,“天荒地变孤儿老,雪涕归来省外家”,他默默低吟着。车停在静宁城郊,喧天的锣鼓声打断了他的思绪……这位老人,就是当代书坛巨匠,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他向欢迎的人群频频点头致意:“我的母亲是甘肃静宁县人,我来访外祖家……”

在各界人士的簇拥下,于右任先生进城下榻省立静宁中学。次日,召集乡老座谈,寻根舅家,先生说:“我母亲是静宁赵氏,但不知是哪一家哪一户?我不满两岁母亲就因病去世了,先母托付恩伯母房氏抚养我成人。只记得伯母说,陕乱平后,外祖由甘肃静宁县逃荒而来,手拉我母,背负我舅,行至彬州、长武县之间,力竭食尽,又因我母足痛不能行,恐怕连累大家饿死,不得已弃之山谷中。行数十里,一骆驼商人见而怜之,载以行,赶上外祖,赠资而还其女。这是我永远不能忘的……”谈到这里,先生语音哽咽,在座者无不泪下。百年离乱,去留无着,静宁村落数百,姓赵的村落不少,赵氏家谱一时难找,此刻怎能问知哪家哪户?先生说:“静宁就是我的母亲,大家都是我的亲人。”他扫视了一眼桌上的笔墨宣纸,左手捋住美髯,右手握住笔管,心情异常地抒写他的至情挚爱。这时,山村父老赶来要看看静宁的外甥,乡间书生也跑来了,想一睹先生泼墨的风采。不顾侍从劝阻,先生一连伏案两日,先乡老后官吏,自老至少,人人可得。

于右任先生视察静宁期间,看见街头有不少流浪的小孩,心情极不平静,随即濡墨挥毫,题写了“渭阳小学”四个大字,他以《诗经》里的典故,取“渭阳”二字寄思亲念母之意。渲泻了情感,并嘱咐地方官员要加强教育投资,要关心贫苦人家的孩童入学。先生寻亲未果,但给静宁留下了数百幅书法墨宝,这些真迹倾注了先生对舅氏故里的拳拳深情。于右任先生的书法墨迹和他不凡的人格品德对甘肃乃至西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今年11月10日是于右任先生逝世40周年纪念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他带着对大陆、对故乡的眷恋深情离开了人间。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也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挚友。于右任把一生献给了国家、人民及家乡父老,他不仅在诗文、书法艺术上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奠基监察、发展铁路、兴办水利、助学育人,其丰功光耀史册,如江河行地,与日月同辉。今天,弘扬于右任先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思想,平民意识,研究他令人震惊的光彩熠熠的大量文化艺术珍宝,既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家乡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种庄严使命。

于右任静宁访亲记

于右任静宁访亲记

于右任静宁访亲记

于右任静宁访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