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晏飞
【概述】
存货以采购成本入账,但随着时间推移,在以商品形式销售结转成营业成本之前,存货的账面价值可能因市场价格变动、意外损毁、过期变质或自然损耗等原因发生价格下跌甚至灭失等情况。
企业应定期开展存货盘点,若发生上述情况,且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价值时,则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减值的金额直接计入利润表的“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由此影响当期利润,因此存货减值成为了一个潜在的地雷。
根据会计准则,在对存货做减值测试时,预计存货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时,就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由此计提多少就有了操作空间。另外,存货跌价准备在一定条件下允许转回,转回的金额会增加当期利润,但是这个条件的判断也没有标准,因此存货跌价准备转回金额的多少也有了操作空间。
企业为了当期利润数据好看,可以计提较少的存货跌价准备,又或者为了来年的利润好看,当期大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然后第二年再转回的方式调节来年利润。因此,存货减值就成了企业调节利润的方式之一,也是一个雷区。
【案例】
案例1:*ST船舶(股票代码600150)
*ST船舶原名中国船舶,在2007年的牛市风光一时,股价曾到达300元以上,创下了当时中国最高股价。但因行业整体衰落及自身经营不佳等因素,近10年来公司一直在走下坡路,期间股价下跌9成以上,又因2016-2017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股票被上交所于2018年4月24日起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船舶”。
2018年是公司极度关键的一年,若再发生业绩亏损,则面临连续三年亏损而直接退市的命运。公司真的会坐视不理吗?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
2016年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7.57亿元,占存货平均账面余额的16.36%;全年存货跌价损失37.46亿元,占存货平均账面余额的22.22%。
2017年在上年已经大幅减值的情况下,又继续大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5.02亿元,占存货平均账面余额的24.11%;全年存货跌价损失26.33亿元,占存货平均账面余额的18.13%。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几乎全由存货跌价损失构成。
紧接着,2018年公司一季度报显示,一季度末公司资产减值损失为-9140万元,较年初496万元减少9636万元,其主要变动原因为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同时一季度公司扭亏为盈,净利润为7198万元。但我们若剔除当季转回的减值损失,公司依旧没有摆脱亏损,也就是说公司“虚盈实亏”,详情如下:
上面在概述中提到,存货减值损失的计提与转回有一定的主观性,属于会计估计范畴,至于当年计提的减值金额是否合理,我们暂时不下结论,先来比较一下同行的做法:
据年报披露,中国重工2017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9.14亿元,占存货平均账面余额的4.38%;全年存货跌价损失18.71亿元,占存货平均账面余额的4.29%。中船防务2017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26亿元,占存货平均账面余额的1.95%;全年存货跌价损失1.96亿元,占存货平均账面余额的1.69%。
比较可知无论是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所占存货比重,还是全年发生的存货跌价损失所占存货比重,*ST船舶均要远远高于同行的中国重工和中船防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提两个疑问,有兴趣的可以深入分析:关于存货跌价准备,*ST船舶这么高存货跌价准备是因为什么原因?中国重工和中船防务的会计处理是否太不谨慎?
对于2018年,*ST船舶确实存在利用存货减值科目调节利润的可能性,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在关注重资产的制造型企业时,存货科目应当是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案例2:益盛药业(股票代码002566)
看过了上面大肆计提存货减值的案例,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惜货如金”、舍不得减值的案例。
2011年“中国人参第一股”的紫鑫药业曝出业绩造假,受到证监会立案调查,同年来自于吉林省同为人参产业的“老乡”益盛药业上市。刚开始公司经营还算中规中矩,但上市两年后公司存货占比猛增,存货周转天数竟然到达了匪夷所思的6年,超出了行业合理的逻辑范围,请见下图:
公司披露的2013-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存货由2013年的4.7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6.67亿元,增长近4倍,与此同时,应收的增长速度与存货增长速度完全不相匹配,说明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大幅下降,存在严重的库存积压,对应的我们再来看一看存货占公司资产比重的情况:
从上图可以知晓,存货占总资产比重也由2013年的25%增长到2017年的63%,占据了总资产的近2/3,但这些年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增长却逊色很多,5年总共才增长了60%左右,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是相当之高。
从历年公司的存货构成来看,原材料人参占据了大约65%的比例,人参价格对存货价值影响最大。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2017年人参市场均价经历了过山车的走势,从315元/公斤涨到2014年最高点近800元/公斤,之后大幅下跌近腰斩,2016年只有442元/公斤,目前仍在低位徘徊。
既然从2015年开始人参价格大幅下跌,那作为最主要的存货资产,公司是否计提了相应的存货减值呢?为此,我们翻开了益盛药业2015-2017年的财报,以下是益盛药业近三年的存货跌价准备情况:
2015年-2017年,益盛药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分别为1248万元、3069万元和1745万元,分别只占当年存货平均账面余额的0.93%、1.98%、1.03%。
可见虽然存货的市价大幅下跌,公司却连续三年每年只象征性地计提了1%左右的跌价准备,显然是极不合理的。那为何公司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计提存货减值呢?我们知道存货减值是调节当期利润的一大“法宝”,那我们就来看看公司利润情况到底如何,下图显示了2015-2017年公司净利润情况:
数据显示,2015-2017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051万元、1675万元、8280万元,特别是前两年完全是靠政府补贴这种营业外收入生存。我们观察到2015-2017年公司存货账面余额分别是14.49亿、16.22亿以及16.66亿,所以当存货多计提一个百分点,就直接减少利润1500万元左右,那真是靠补贴也活不下去了,业绩分分钟变脸。
因此公司若真按现实情况老老实实地计提存货减值,其业绩可能就非常难看。那这些积压的库存是否像茅台酒一样越陈越香,越积压越值钱以至于无需计提跌价准备呢?
感谢存货减值这一法宝,益盛药业每年厚着脸皮在这上面做文章,这几年日子过得还凑合。但这“虚胖”的存货还高高在上呢,万一哪天存货一次性大幅减值“炸雷”了呢?
【防雷术】
存货减值是一颗潜在的雷,对于别有用心的上市公司随时可能引爆,作为投资者如何防患于未然呢?
1、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哪些情况容易出现存货减值:
(1)公司所处的行业开始衰落,商品滞销,库存积压,特别要关注原材料、产成品涉及到大宗商品这类强周期的行业,存货价值波动较大。
(2)技术进步带来的淘汰类产品的减值,如电子行业技术迭代使得一些家电厂商计提了大量存货减值。
(3)快消百货类、服饰业,当季流行风过了,剩下的就卖不出去了。
(4)食品行业,特别是保质期短的,一旦不好卖,过期变质了那就全砸手里了。
(5)农林牧渔行业,由于存货涉及到生物资产,水下游的、林里种的、草原上跑的,再顶级的审计师也很难盘算清楚准确数量,往往给存货减值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2、如何防范:
(1)涉及上述行业的要倍加小心。
(2)警惕存货占比高、存货周转率低,存货增长明显与营收增长速度不相匹配的。
(3)有存货减值前科的,有了第一次就有下一次的冲动。
3、分析思路:
(1)财务分析。将存货占比、计提减值占比以及采取的减值政策进行历史趋势对比、同行对比,一旦发现有异动或与行业均值偏差很大,要进一步分析背后的原因是否合理。
(2)动机分析。存货减值既然是调节利润的手段,那要让利润如何变、为何要这么变往往揭示了存货减值的动机,比如“财务洗澡轻装上阵”、“平滑利润满足股权激励等业绩条件”等。
【小结】
存货减值和转回是记录和反映企业存货状况与市场真实情况是否相符的会计表达,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对企业资产进行把握。但企业管理者往往利用了会计估计的主观性,对存货减值区间进行人为的放大或缩小,从而满足其利润变化上的特定目的。
对这类主观依赖性较强的会计科目,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去和企业的历史数据比对、去和同业的其他公司比对,只有与其他客观事实进行比较才能发现主观操控的痕迹。
附录:
注:
1、文中阐述的观点及案例,仅用于研究探讨,不作买卖推荐股票的依据。
2、撰写此文,既是爱好,也是自己的知识梳理。欢迎各位专业人士前来纠错斧正,也欢迎各位读者留言交流。
閱讀更多 覃覃財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