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浙江八都岕为例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浙江八都岕为例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2018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是让乡村真正美起来、农村经济强起来、农民生活好起来的切实途径。

本期,我们以浙江八都岕“古银杏长廊”为例,一起来看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浙江八都岕为例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一、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

2003年,浙江在全省农村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全国首个生态县安吉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率先提出用10年时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2010年,浙江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将“美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并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指明了努力方向。

美丽乡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载体。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1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后工业化时代,乡村将逐渐摆脱经济落后和生态破坏的旧有形象,转而向“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的美丽乡村发展。

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别具人文情怀的发展要求。

城乡统筹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模大张旗鼓地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居民进城,农村传统的耕读文化和自然山水格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乡之间自然、友好、和谐的纽带逐渐割裂。农村居民想要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同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城市居民更加向往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和恬淡怡人的乡村生活。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求城市与乡村共同进步,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频繁。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我国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

绿水青山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独特吸引力。良好的生态环境,秀丽的自然山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要保护和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乡村旅游发展层次

我国现代乡村旅游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日趋成熟,逐渐由简单的旅游观光向综合性的旅游活动发展。

梳理其发展进程,可将乡村旅游的发展分为3个层次:

一、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主要是依靠乡村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或靠近风景名胜区的便利条件等优势,由个体农户自发兴起的。乡村旅游活动相对单一,只有简单的观光以及餐饮等活动。代表业态是农家乐,并且尚未形成规模经营,接待设施不完备,服务水平不高。

二、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的乡村旅游,更加注重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资源的利用,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优越性。旅游活动开始增多,经营主体多样,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开始注重品牌效应。旅游服务不断完善,代表业态是民宿和乡村度假酒店。

三、远景

未来的乡村旅游,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放松的生活氛围已成为标配,只有更加鲜明的主题,突出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活动才能吸引游客。

通过创新手法,于无中生有,创造新的旅游观赏点和旅游活动。一些经过专业培训,有鲜明主题特色的专职业主和旅游企业是这一时期的经营主体。代表业态为主题民宿和精品乡村度假酒店。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浙江八都岕为例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八都岕“古银杏长廊”现状分析

一、概况

八都岕“古银杏长廊”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岕”为两山之间的意思,相传因汉刘秀为太子时,八躲追兵而得名。

银杏是树木中的活化石,据考证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时期银杏濒临灭绝,全世界只在天目山余脉长兴等地保存下来。至今,长兴县内百年以上银杏古树有2300余棵,是名副其实的银杏之乡。

八都岕“古银杏长廊”全长12.5km,包含方一、潘礼南、方岩和大岕口等4个行政村。其中既有“银杏皇后”“怀中抱子”等千年古树,也有南俞钱宅、吴宅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古银杏公园、空王教寺等极具观赏价值的景点。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浙江八都岕为例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浙江八都岕为例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二、存在的问题

1. 银杏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银杏是八都岕“古银杏长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稀缺性。银杏树形高大雄伟,秋叶金黄,体量巨大,灿烂夺目,十分具有观赏价值。但目前银杏资源的开发利用尚不充分,针对银杏的旅游活动仅限观赏秋叶,尚未有其他旅游活动展开。

另外,作为一种形象鲜明的设计元素,视觉化利用不足,只在部分标示牌、路标等小品中有体现。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浙江八都岕为例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2. 自然山水格局和传统聚落风貌面临破坏

八都岕“古银杏长廊”地处天目山余脉,山川秀美,环境优越。域内村落、道路、农田、山林和自然山水交相辉映,是浙北地区不可多得的一处风水宝地。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山体遭到破坏,水体受到污染。人口的增多,加剧了人地矛盾。一些村民因为扩建住房而拆掉了风格鲜明、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旧宅,部分新建民居与自然的山水格局和恬淡雅致的乡村风貌冲突。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浙江八都岕为例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3. 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足

八都岕“古银杏长廊”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据传先后有南朝皇帝陈霸先垂钓、唐代茶圣陆羽访茶、宋代诗人杨万里为银杏作诗、明代医学家李时珍采药和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游览银杏等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文化的挖掘还不到位,表现形式仅限于墙绘等表层形式。

另外,在民俗节庆方面,只有一年一度的长兴(小浦)古银杏文化旅游节。

4. 旅游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充分

目前八都岕“古银杏长廊”的旅游旺季基本集中在秋季银杏叶变黄的前后一个月左右,其他时间对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的开发不够完善。在旅游接待方面,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农家乐,服务水平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和品牌。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浙江八都岕为例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八都岕古银杏长廊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充分利用银杏资源,形成鲜明主题特色

银杏资源是八都岕“古银杏长廊”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在银杏资源利用上,首先要保护好原有银杏古树,特别是“银杏王”“银杏皇后”“怀中抱子”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的古树。一些成规模的银杏林,可以作为独立的游览点,增加座椅、景墙和观景平台等景观设施。银杏树寿命长,叶片扇形,因此银杏又有健康长寿、幸福吉祥的寓意,借此可发展“长寿之旅”“健康之路”等主题性旅游活动。

在游线规划上,要有明显的标志标识,引导游人游览这些珍贵的银杏古树。

在银杏产品深加工上,要提高科研水平,开发诸如银杏茶、白果干和银杏工艺品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在景观设计中,要加强银杏元素的运用,通过视觉化、形象化的手段强化视觉效应,把银杏的形象运用到指示牌、垃圾桶和景观小品等设施中。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浙江八都岕为例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二、保护自然山水格局,有机更新传统聚落

自然山水格局和传统聚落风貌是八都岕“古银杏长廊”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在生态环境方面,要提升工业发展质量,严格控制污染排放。

在村庄扩张、新民居建设时,要注重对原有自然山水的保护,尽可能避免破坏原有山体、水体和山林。

同时,要对乡村聚落总体风貌进行适度引导,民居建筑风格要同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相互协调。

三、提升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民俗节庆活动

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民俗节庆是八都岕“古银杏长廊”发展乡村旅游的内涵。要创新历史文化表达方式,通过展板、墙绘、花窗和围栏等形式,提升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对原有古民居、古寺庙,特别是长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俞钱宅、吴宅等的保护力度,设立鲜明的导向标识,引导游客参观。

除了银杏节之外,还可以设立采茶节和新米节等民俗节庆,再现劳作、丰收等主题性农业场景,丰富八都岕“古银杏长廊”的乡村旅游活动,打造朴素自然、热情好客的乡村形象。

四、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多元的产业结构是八都岕“古银杏长廊”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乡村旅游的淡季旺季分化明显,八都岕“古银杏长廊”除了旅游旺季外,其他季节可以通过发展茶叶和竹制品等其他相关产业,增强特色农产品、旅游纪念品等开发能力,吸引游客。

在旅游形象方面,要广泛通过各种新媒体加强宣传,提升八都岕“古银杏长廊”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在旅游接待方面,要加强对农家乐、民宿业主的专业培训,同时增加必要的环卫、标识等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结 语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综合了多种产业的旅游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欢迎。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使居民回归自然,热爱自然,守望乡愁。

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以浙江八都岕为例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 END ——

墨泉生态建设

让世界因我们更美丽!

生态修复 | 农旅开发 | 小镇规划设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